青瓷之源·德清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4日 15:02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施兰  朱建明

  一、德清窑旧识

  有关德清窑的记载最早见诸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窑[1]与余姚上林湖等窑一起归入越窑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会汪济英等人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同时发现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相同类型窑址,在经过将采集的瓷器标本和各式窑具与越窑产品横向比较后,发表了《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得出德清窑的年代在东晋以后[2]的结论,为“德清窑”概念最早提出的学术报告。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等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发现了两处德清窑窑址,打破了德清窑仅在德清地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窑在古窑址考古区系类型学中“窑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认为德清窑的范围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余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区。只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里,德清窑相关考古除了余杭两处窑址外,几乎没有新的发现和突破。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将德清窑定义为“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窑场,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二、考古调查新发现

  随着近几十年来两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内外考古部门进行的多次专题性调查及考古发掘,发现各时期窑址100多处,其中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窑址70余处,东汉至隋唐时期瓷窑址20余处,为德清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丰富了德清窑的外延和内涵。其中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列举如下:

  1、商代南山窑址

  南山窑址(原称老鼠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北约20公里的湖州青山乡老鼠山,窑址所在小山海拔仅16米,地处东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窑址遗迹现象较为丰富,共揭露窑炉3条,出土大量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为窑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标本以豆为主,兼有一定数量的簋、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多数器物胎质较为细腻坚致,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施釉痕迹明显,釉层极薄,呈色不均匀。发掘资料表明,南山窑址是商代一处几乎纯烧原始瓷的窑场,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窑址地层堆积丰富、窑炉保存完整、产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显、器物演变序列清晰,是目前已发掘最早的原始瓷窑址。[3](图1,图2)

图1-商代原始青瓷豆残片图1-商代原始青瓷豆残片
图2-商代原始青瓷豆残件图2-商代原始青瓷豆残件

  2、商代水洞坞窑址

  水洞坞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水洞坞,亭子桥窑址北侧,与亭子桥窑址同属一个山体。窑址呈东西向分布于山体之上,南北宽约20米,东西长约50米,地面标本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原生堆积厚约0.3-0.5米,采集的标本有盅式碗、瓦楞纹碗残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形规整、胎质坚致,呈灰白色。该窑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展开的古窑址调查中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局部试掘。表土以下是战国时期窑址的堆积层,以下被叠压的是商代的窑址堆积和一处商代龙窑遗迹。从商代地层出土的遗物来看,这是一处以烧造印纹硬陶为主,兼烧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窑炉遗址。印纹硬陶以罐类为主,外表拍印云雷纹,印纹浅而繁密,少数印纹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把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层很薄。为德清县首次发现的商代原始青瓷窑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图3)

图3-商代带釉印纹硬陶残片图3-商代带釉印纹硬陶残片

  3、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该窑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原始瓷器产品丰富,以碗为主,包括盘、罐、盂、钵、器盖以及仿青铜器的鼎、卣、簋等。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锥齿纹、绞索状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画、模印、堆贴等。大部分产品釉色佳,器形规整,部分器物装饰纹样复杂。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时也为德清新市皇坟堆[4]、三合塔山[5]和苏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的出产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6]

火烧山窑址原始瓷地层堆积火烧山窑址原始瓷地层堆积

  4、战国时期的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亭子桥,窑址主要分布于山体东侧,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碗、罐、鼓座、句鑃残件等,器型丰富,产品类型较多,是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窑址。该窑址于1986年被发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共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出土产品标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盘、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盉、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乐器器形有甬钟、錞于、句鑃、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这些器物,形式大小与青铜器相仿,造型规整,制作精良,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产品质量已达成熟青瓷的水平。发掘成果证明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地区主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它的发掘,为这些年江浙地区战国时期古墓葬,如无锡鸿山贵族墓[7]、德清梁山战国墓等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产地和窑口。[8]

亭子桥窑址发掘现场亭子桥窑址发掘现场

  5、东汉时期的青山坞窑址

  青山坞窑址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宝塔山村青山坞内,村委西侧50米的山坡上。地面标本散落区域东西长60米,南北长50米,总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尚保留龙窑遗迹,堆积中包含大量的残器、窑具和红烧土。2010年期间曾对该窑址进行过试掘,采集的遗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两类。两者造型纹饰基本一致,瓷器质地坚致、胎釉结合严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黄、青绿、以及少量的酱褐釉、黑釉。原始瓷胎的烧结程度差、釉层脱落,与瓷器差距较大。两者比例约为瓷器占30%,原始瓷占70%。器形主要有罍、壶、罐、钟、碗等,纹饰有水波纹、弦纹、网纹、方格填圈纹、菱形纹、窗棂纹、窗帘纹、蝶形纹、指甲纹、梳齿纹等。产品特征与慈禧上林湖、上虞小仙坛、帐子山,以及江苏宜兴丁蜀镇等地的汉代窑址所出一致。该窑址是德清境内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东汉窑址,对于研究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古窑址和德清窑的始建、发展、流变有重要价值。

东汉青瓷瓿残片东汉青瓷瓿残片

  6、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小马山窑址

  小马山窑址属德清窑东晋南朝时期代表性窑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门小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会首次发现了该窑址。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小马山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德清县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据后期清理简报详细描述,小马山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为主,约占80%,黑釉瓷器仅占20%。器型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胎质一般较粗疏,夹杂有较多细砂,胎色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妆土,釉面光洁,釉色厚重,常见点彩装饰。黑釉不施化妆土,釉层厚,釉厚处呈黑色。[9]

东晋青黑瓷鸡首壶残件东晋青黑瓷鸡首壶残件

  7、隋唐时期的墅元头、前山等窑址

  墅元头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三家村,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产品有青瓷、黑瓷两种,主要器形有碗、盘、罐、盘口壶、鸡首壶、盘口四系瓶、高足碗、砚等。前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章家桥前山东坡,属隋唐时期德清窑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厚达1.5米,规模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配合正在建设的杭宁高铁建设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遗迹4处,其中一号龙窑保存相对完整,长40米,宽度达4.7米,是浙江已经发掘的历代古窑址中宽度最大的一处。遗物堆积丰富,器形有碗、盘、灯、罐、注壶、枕等,器物施青、黑两种釉,胎呈灰褐色,窑具有筒形柱、垫饼、垫珠等。[10]

唐代黑瓷注壶残件唐代黑瓷注壶残件

  三、德清窑的重新认识

  1、烧造年代

  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11]、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此外,德清及湖州南部东苕溪流域近几年考古调查新发现的数十处商周时期窑址,分布之密集,产品质量之高,制作工艺之精良,证明了当时德清及周边地区制瓷手工业之发达,极大影响着东汉时期德清窑、乃至浙江东汉青瓷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青瓷产生发展的渊源,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2、产品构成

  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产品数量的20%约为黑瓷产品。

  3、地位意义

  德清窑从发现命名,到各时期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以及最近几年有关德清窑起源的原始瓷窑址群的发掘研究,上下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德清窑的定义得到了扩充和更新。尤其是近几年德清及湖州南部大量原始瓷窑址的发现发掘,更是证明了德清的古窑业创烧自夏商,历经两周、汉、六朝,直至唐宋。中间虽有零星缺环,但整个德清陶瓷的烧造历史源流还是完整,连绵不断的。原始瓷窑址群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德清窑系的渊源、发展、演变和德清窑系的区域范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佐证。正如第一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总结所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瓷器的源头。[12]”高度评价了德清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德清窑是我国又一自成体系、历史悠久的瓷窑体系[13],是我国青瓷之源,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日]小山富士夫。支那青瓷史稿[M]。日本东京:东京文中堂,1943.

  [2]汪扬。德清窑调查散记[J]。文物,1957(10)。

  [3]郑建明,陈元甫,沈岳明,陈云,朱建明,陈锦文。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的调查与发掘[N].中国文物报,2011-01-14.

  [4]姚仲源。浙江德清出土的原始青瓷——兼谈原始青瓷生产和使用中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2(4)。

  [5]朱建明。浙江德清三合塔山土墩墓[J]。东南文化,2000(3)。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7]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鸿山越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陈元甫,郑建明,周建忠,费胜成。浙江德清发现战国时期越国“官窑”[N].中国文物报,2008-04-16.

  [9]周建忠。德清小马山窑址清理简报[J]。东方博物,2008(26)。

  [10]朱建明。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91.

  [11] 浙江省文物局。浙江文物年鉴[J],2000.

  [12]郑建明,陈元甫,周建忠。瓷之源学术研讨会纪要[J]。文物,2008(9)。

  [13]朱伯谦。浙江瓷业的新发现与探索[C]. 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5年郑州年会论文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