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及其艺术特色(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2日 10:46 收藏快报

图1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图1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
图2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图2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
图3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图3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大盘(局部)
图4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图4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
图5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图5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
图6首博藏宣德“洒蓝釉”钵图6首博藏宣德“洒蓝釉”钵

  四川 陈昌全

  关于元青花的装饰方法,笔者要特别提出的是尚未被多数专家学者关注的一种元青花装饰手法——撒蓝。这种撒蓝装饰方法在元青花中运用相对较少,但多是在元青花精品中见到。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直径为45厘米的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图1),在白花上弥散着蓝色的斑点,显得更加幽深美丽,是运用撒蓝装饰手法的典型代表。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指该盘“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法,把蓝喷洒在上面”。笔者认为这是元青花的一种成熟的装饰技法——撒蓝,也就是说这种装饰方法是元代工匠有意识的美学追求,并已经普遍运用于元青花的图案装饰之中。

  图2、3是日本松冈美术馆藏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局部特写图的撒蓝效果,系在生坯上绘制图案后用笔沾青料随意甩撒形成的,达到了潇洒自然、妙趣天成的艺术效果。

  而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同样采用了撒蓝装饰手法。在洁白的胎壁上采用了撒蓝装饰技法,碗内壁散布着稀疏的蓝色料点,十分美丽,显然是工匠人为装饰的结果(图4、5)。

  以上多种资料以及元青花实物,充分证明撒蓝作为一种元青花装饰技法,在元青花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被普遍运用,是元代制瓷工匠主观上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元青花的一种成熟的装饰工艺和技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元代制瓷工匠针对不同的器物所施撒蓝的浓度、密度以及粒度也是十分讲究的,完全配合了不同器物的特点和需要,达成完美的艺术装饰效果。

  元青花中的撒蓝技法作为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元代就已经成熟并成功地运用于各种元青花瓷器的装饰之中,它是在生坯上绘画、印花、刻花等工艺完成后,使用极细的蓝料颗粒撒布在坯体上,形成不均匀的弥散状蓝点再罩釉烧成,造成一种朦朦胧胧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属于个性极强的品种,《南窑笔记》称其为“吹青”,相对于单色釉,洒蓝釉更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不失沉稳和内敛。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器,说明宣德时期开始创新这种釉色,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工艺上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具体工艺方法据《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明代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仅见一种钵形碗,首都博物馆藏宣德“洒蓝釉”钵(图6),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明、清两代洒蓝装饰技法脱胎于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是受元青花撒蓝技法的启发,在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撒”与“洒”两种不同手法的分野。“撒”者是以颗粒状的钴蓝料直接撒布在坯胎上形成不均匀的弥散状态,而“洒”者则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液态蓝釉采用管子吹到坯胎上去,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对照元青花的撒蓝与明、清时期的洒蓝釉瓷器,二者的直观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毕竟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装饰技法,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传承脉络仍然是清晰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