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与空间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16:56 新浪收藏 微博
王南溟
“杨林、邵岩、刘懿三人现代书法展”(1999.10)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德国在华的策划人施耐德就这些现代书法作品提了一个问题:这些作品看上去是抽象的,但线条是否是依靠动作在时间顺序上一次性完成的?于是这个展览才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上展开讨论。杨林、邵岩、刘懿三位现代书法家还是在传统的书写基础上让书写这一时间美学通过抽象化的空间突出出来,但现代书法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到这一部,必然会再次受到提问。就像施耐德说的那样:既然空间已经抽象,那能否不再像传统书法运笔严格遵守实际上的一次性呢?其实施耐德的提问也是这十余年来中国现代书法领域一直困扰着艺术家和理论家的问题,在我的《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著述中被归纳为书法如何从书写向空间转换,当然,面前的现代书法大多停留在书写阶段。
在更早的时候,这种既走向抽象又遵循书写程序的创作已作为解散古典书法体系的方法论被有效使用。五六十年代,在日本兴起的现代派书法运动中的“少字数象书”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实践,起初是对汉字进行局部化,使书法的线成为主体,而进入书法的审美领域。这种初衷必然会导致日本“前卫派”书法的产生,以书法的线构成书法作品而不再书写汉字。在经历十余年的中国现代书法变革中,同样的形态变化和同样的问题又在中国的现代书法领域出现,就是当我们在讨论现代书法的时候,必然会面临两个不同的难题:一是当空间的概念被引入现代书法中,那现代书法的艺术要求远远超出书法;一是在何种现代书法实践中,书写性才不再是传统书法模式。即以前的书法总是被统一的章法(由笔画组合汉字、由汉字组合行款)所定型。它是从书写方式出发的,书法的实践也被总结为点画、结体和章法范式内的继承和发展。而空间的现代书法,其首要的就是要打破这种书写的时间性,让书写性在空间的分裂和组合的各种变异中发展。以此为论,现代书法不是一个艺术种类,而是一个实践中的课题。与其说它是为了划分书法与绘画的界限而设立的理论,还不如说它记录了书法这一本质主义概念消亡的历程,即书法已拆除界线而被边缘化。
90年代以来的现代书法就在这种传统书法的书写与现代书法的空间尝试中进行,这种尝试被评论界划分为汉字系统和非汉字系统两种,而在汉字系统中,认读的模糊和书法运笔状态是他主要的方向。尽管它有单个字形或数个汉字的字义、词义,但首先进入视线的,他不再是这些文字的认读功能。而非汉字系列缺仍然在模拟着书法的运笔意象,比如说“起始笔划”、“运笔过程”、以及“章法”上的书法传统,但已没有汉字。不管是非汉字系统,还是汉字系统的现代书法,我们都能看到书法的线被局部化的美学思考。尽管这时的书法线仍然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已不是传统的书法线。因为线摆脱了对汉字的绝对依附而且这时线具有了突破传统书法的开放度,以至人们再也不以古典的书法美学要求去评判它,因为线的剧烈运动,情绪的宣泄,都是浪漫主义之后的美学精神。
从杨林、邵岩、刘懿现代书法展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现代书法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特征,汉字系统与非汉字系统的创作兼而有之。虽然在传统书法阵营中,他们的作品已不被看作书法。
1999年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