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瓷器逆市走高拍出千万(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6日 10: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景德镇艺术大师钟莲生“汉宫秋月”釉上彩瓷板以1242万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场新纪录,李菊生“巫山瑶姬”高温颜色釉瓷板和李小聪“赤壁怀古”粉彩瓷板均以345万元紧随其后……专家认为,精品当代瓷的科技含量和艺术造诣已超古瓷,而收藏当代瓷则须以“标准器”为本。
文、图
记者郭晓昊、林琳
“曾经有一块汪桂英的瓷板摆在我面前,但2007年时由于资金回笼需要,我非常不舍地将它以2万元让给了一位顺德藏家,他转手标价4万元;2008年初我曾想以6万元收回但被婉拒。前两年,有景德镇行家看中此件珍品,并以50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转手后又盈利几万元。今天当这块玻璃白运用技法精湛的瓷板又出现在我面前时,它的价格已飙升至60万元。”在日前举行的融华拍卖现代艺术陶瓷收藏与鉴赏讲座上,景瓷轩许健广向记者分享了自己收藏经历中忍痛割爱的一个真实案例。资深藏家罗海岳也建议藏友,精品当代瓷的科技含量和艺术造诣已超古瓷,而收藏当代瓷则须以“标准器”为本。
现状一
当代瓷价格走高
在今年的中国嘉德(微博)春拍上,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钟莲生、李菊生、李小聪、白磊的作品最高拍卖纪录相继诞生,这也标志着当代瓷的行情仍在逆势上扬。“我从1997年开始关注当代瓷市场,最初只有理论但缺乏实战,在多次前往景德镇拜访名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各位名家的特点和传承,当时花了5000元买了个瓶子,又花了7000元买了块瓷板。就这样拼凑了四件作品后,回广州后不久便以三、四倍的价格成功出手。”
“现在有不少人还拿‘柴烧’说事,认为保留传统烧制方法的瓷器方为精品,我觉得这有些因循守旧,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收藏景德镇陶瓷三十多年的老行家罗海岳认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瓷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创作者已经可以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等角度着手研究如何发挥物质的特性。“大量应用成熟的新技术能让精品的产生逐渐从偶然走向必然,烧出最理想的物件,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而传统的方法采用煤油和柴火烧,既污染,成功率又低,烧废了的瓷胎发挥不了效用,不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
另有市场人士表示,花不到1万元就有可能入手部分中青年艺术家不错的作品。而陶艺家重点是建立自己的收藏群体,因此也不要脱离市场的承受能力一味自抬身价。“目前收藏景德镇现代陶艺的群体多集中在南昌,估计3~5年后将逐渐释放到市场中,将把现代陶瓷的整体价格再抬高一个台阶,因此目前正是收藏中青年精品的时机。”罗海岳建议在收藏某位中青年陶艺家作品之前,至少要对其观察一至两年才会真的买入其作品。而对作者的判断标准一是有否坚持写生和体验生活,二是是否有所创新。
现状二
赝品横行无碍艺术家出精品
“自四大瓷厂破产后,失去现代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及失去陶瓷行业中各种人才的整体力量支撑,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罗海岳称,单单对比用料就可见优劣:“现在私人销售的颜料较差,例如现在的乳香油、樟脑油大多不如以前的质量,其中樟脑油甚至用化学原料苯代替,这样使得很多釉上彩艺术陶瓷不光滑,出现刺手粗糙感,只能用零号砂纸擦拭打磨消除。”此外,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谭伟彬对于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带来的弊端也颇有微词:“代工、代笔增多,有的作者重视名气而不重视艺术修炼,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只懂皮毛的‘假大师’。”
“但赝品横行无碍艺术家出精品,只是阶段和数量不同。”罗海岳认为,“收藏景德镇当代瓷,不光要图名头,更应追精品。外行、内行都要不断学习、提高鉴赏能力,上至国家大展,下到路边摊,都不妨多去走走看看,有对比才能长眼力。我早年就曾多次以几百块的白菜价在地摊上收到过多位大师的精品,现在已成孤品,多少钱我都不卖,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前期大量的钻研和鉴别基础之上,绝不是天上掉馅饼。”
小贴士
收藏当代瓷
须以“标准器”为本
景德镇最好的泥土大多被用来做100~150件(注:件是瓷器特有的单位)的小件瓷器,因为做大件的话一烧就塌了。“我的藏品中有些胎是从台湾订的,再拿来请其他人画。”罗海岳表示,自己总想办法请不同的大师画一些小茶具,“因为这最考功力,小件是绝不能敷衍了事的。”
当代瓷不像古瓷,几乎没有埋在地下的,而都“身光颈靓”地被人们摆放起来,这必然给后世鉴别如今的当代瓷增添了很大难度。面对浩如烟海的大路货和高仿品,藏友们究竟该遵循何种准则来指导收藏投资呢?罗海岳的诀窍是,追根溯源,从一开始就搞清楚不同艺术家的顶尖造诣、最高水平,甚至连题款者的身份和不同风格的笔迹都一一收集起来备查。“除了精品的来源和流传外,我还专门找过一个在景德镇专门给名家提款的人,让他在一块瓷板上写下了他平时所用的各种字体,时间一长,这些证据就织成了一张网,而手里那些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验明正身的名家精品,就成为了今后鉴定当代瓷的标准器。”他坦言,现在专收景德镇当代名家瓷器的藏家和机构很多,但注重流传有序的却很少。随着不少大师相继离世,有些“悬案”恐怕将永远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