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存世量究竟有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04日 10: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为庆祝建馆60周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元青花展览:“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来自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内外30余家参展单位的近90件元青花会聚一堂,许多元青花中的重量级“明星”,如具有重要断代意义的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以及曾经拍出2.3亿元“天价”的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第一次在原产国中国亮相。
展览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元青花的存世量究竟有多少”的讨论。文博专家断言: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瓷器品种,元青花的稀少与名贵毋庸置疑,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不超过400件。但与此同时,民间却有“数以万计”的元青花在出土和交易,民间藏家对其数量之巨、品质之优言之凿凿。
关于元青花的数量、真假之争,怎么会到了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地步?让我们来听听各家之言。
文/图 记者 金叶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陈克伦:
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
目前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丰富的机构,一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有40件;二是伊朗国家博物馆(微博),有32件。总体而言,目前已被证实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只有100余件在国内的博物馆。
为什么海外的元青花比国内多?主要因为当年元青花是一种贸易瓷。元青花似乎缺少一个酝酿的过程,它在元代后期“横空出世”,和我们传统的唐宋瓷器的装饰风格完全不一样,那种蓝色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蒙古人也不喜欢青花,他们更欣赏白瓷。蓝白相间的图案其实比较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情趣。元青花采用的原料“苏麻离青”也是从西亚进口的。我们这次展览中有十件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展品,其中有一件盘子的口沿后面,有非常流畅的波斯文签名,说明西域的工匠很有可能直接参与了元青花的制作。这种种证据无不表明,元青花是一种迎合了海外审美趣味的外销瓷。
但也有部分元青花没有外销,留在了国内。比如至正十一年的象耳瓶,是江西玉山县一个普通的乡绅定烧的。但并不能因此推导出国内会有许多元青花的结论。
首先,元青花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特别是传统文人不会喜欢。其次,定烧一个元青花代价高,景德镇在这之前没有做彩绘瓷器的传统,当地的工匠会画元青花的几乎没有,所以许多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是来自于磁州窑和吉州窑。
元青花的生产时间并不长,生产的量也不大。过去有一种说法,元朝早些时候有一种“延佑型”元青花,但这几年最新的研究表明,包括湖北省黄梅县出土的延佑六年(1319)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并不是青花,它们用的颜料不是钴料,而是铁料。目前来看,延佑年间是否有青花瓷器,还没有可靠的科学考古资料来证明。元青花出现的年代,大概是14世纪20年代后期,一直到14世纪50年代前期,因为战乱而终止,其生产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几年。当年生产元青花的窑口也不会很多。从景德镇的考古实践看,有证据说生产过元青花的窑址,不过就是湖田南河两岸、凤凰山和戴家弄等城南几个点。
国内博物馆所存的元青花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窖藏发现,有些是墓葬出土。元墓虽然发现不少,但其中的元青花不多。我们一直非常看重科学考古的成果,不排除将来还会有元青花出土,期待着有新的考古证据将元青花的生产年代向前推进至更早。但民间所谓元青花“大量出土”的情况我认为不可信。可以肯定的是,元青花是非常稀有的瓷器品种,存世量有“几万件”是不可能的。
元青花的“高仿品”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黄云鹏等都是其中的大师。他们当年是为了研究和恢复元青花的生产技艺而进行的“实验考古学”,但现在很多“高仿品”都被当做了真品。我曾经去过一些人的作坊,他们亲口承认,许多所谓的“元青花”就是他们的作品。
海峡两岸首届民间收藏联展组委会主任许明博士:
民间元青花至少数以万计
元青花的存世量有多少?
“不到400件”这个数字,只是我们官方考古的统计结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构成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馆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几十年中国大陆不断的出土。
首先说馆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曾经告诉我,阿塞拜疆的博物馆里起码还有几十件元青花,这个没有被我们统计进来;然后说私藏,伊朗、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间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这些也没纳入我们的统计范围;最后是近几年出土。坦白说,现在的考古发掘,主体不是官方的考古队,而是在民间。民间的基建工程或盗墓行为,导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场。
宋末元初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元青花的生产,根据明代的记载,江西地区有将近三百多个窑口。三百多个窑口生产了将近一百年,元青花的数量会有多少?事实上,外销的元青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元青花就是装酒、盛饭、放茶叶的日用器。三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这个统计是具体落实到每个藏家,每件藏品我都看过。结论是:姑且不论普品,中等以上品相的元青花,国内民间至少有一万五千件。
这次上海博物馆的元青花展览,我也去了。近90件元青花,按照我的标准,精品也就十几件。名气最大的“鬼谷子下山”,这次见到实物后令我大吃一惊。它的花色并不是传统的“至正型”元青花。花色没有炸开,没有晕散,也没有铁锈斑。如果按照国内保守文博专家的看法,它是一件典型的“不开门”的元青花,是“仿品”——当然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它属于一个很少量的品种,所采用的钴料是国产料,在福建的某个窑口生产的。
说到底,元青花又不是多么难以鉴定。我这里不仅有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的证书,还有伊朗博物馆和蒙古国家博物馆的检测证书,这些都是我们的证据。
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 李辉柄:
元青花真假之争 问题出在“多”
元青花研究现在有个问题:文博界的研究者,不愿意到实地去考察,所以他们根本不了解这几年的出土情况。我自己本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以前也觉得元青花存世量很少,有民间藏家找我看,我也给人家“枪毙”了不少。
转变发生在2005年。当时有个藏家拿了一批新出土的元明瓷器找我鉴定,因为那批瓷器和馆藏的传世品有很大区别,所以我决定跟他去现场看。那个墓葬群在江西南城,是个丘陵地带,是当地历史上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的墓葬群。那片地方,这几年不知道挖出来多少元青花,都是当年被当做随葬品埋入地下的。
这件事情给我的震动很大。近30年,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加快,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进行,动土量要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和。盗墓、私藏的现象很普遍,但这个现实很多学者不愿意面对,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去考察。包括元青花在内的大量瓷器出土,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让他们难以接受。而现在景德镇的“仿品”也确实很多,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来路不明”的元青花摆在专家面前,不用说是没有见过的,就算是和博物馆里一模一样的,人家也不敢认,只能一棍子打死。
元青花的“真”“假”争论,其要害就是一个“多”字。多了就“假”了,这就把“多”与“假”画上了等号。我们当然不能把假的说成真的,但也不要因过去你没见过就对元青花加以否定。为了国家的文物事业,为了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进行研究,还元代瓷器发展以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