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玉:元青花民间研究性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2月08日 09:54 上海证券报 微博

  张庆玉所收藏的元青花数量之多为圈内众所周知:瓷器300件,瓷片1000多片,火照165枚。他所做的不是一般的民间投资性收藏,而是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性收藏。他用展览研讨的方式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经过多年收藏、研究,张庆玉不但串起了一条十分清晰的元青花学术研究线索,还形成了一个丰富厚实的立体面目。

  ⊙记者 曹原

  张庆玉,北京元青花俱乐部创办人、会长,曾任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民间青花瓷收藏家。

  三十年前,在海南,张庆玉曾一度名声大噪。在1996年,海南古玩市场上的本地人议论纷纷:“北京来了个老张,花6500块钱买了一个出水龙纹瓷片,会不会是来我们这儿捣乱的?”

  回忆起当年在海南收的第一块元青花,张庆玉起身将“南海第一龙”的碗底翻了出来,“当时海南市场上出现了三条半‘龙’,在海里泡了六百年后,这种出水瓷的釉虽然没了,但是器形、纹饰都还在,而且就这块龙的形体还是完好的,在1996年就花了6500元买下了。”后来,海南渔民们便知道了张庆玉,每逢打捞上来元青花,总会擦擦磨磨后最先给张庆玉送去。在海南工作的那段时间,张庆玉收集了大量的元青花出水瓷。

  三十年后的今天,张庆玉已成为元青花的知名收藏家。就在上个月,他和几个朋友在上海举办了“2012年民间元青花100展暨元青花鉴赏上手研讨会”,备受好评。当时行业关注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来自国内外三十余家参展单位的九十件元青花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但博物馆专业的展示环境——展柜中只有接触到灯光的部分是亮的——让元青花爱好者不能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促使张庆玉决定举办一个能“上手”的特殊展览,“民间收藏并不是去几次博物馆,去几次藏有大量元青花精品的土耳其就能明白的,这需要一个‘上手’的过程。”于是张庆玉从北京家中拿了八、九个大件、五十多个中件、四十个小件,以及十件重要标本、六十枚火照和一些真假难辨的标本在上海举办了这场研究会。

  由于碎瓷残片的运输限制,年过半百的张庆玉多年来每次办展,都是开着车拉着自己的藏品全国各地跑,“我就想将民间爱好者集中在一起,观众在展厅看的时候可以任意拿出来一件上手研讨,有异议当场解答,对元青花的研究虽然是从外国人开始的,但是国外资源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还是在民间。”

  民间的研究性收藏

  在张庆玉的家中,从客厅占据近两面墙的书柜,到房间内分门别类装着残片的几十个盒子,元青花堆得满满的。他所收藏的元青花数量之多为圈内众所周知:瓷器300件,瓷片1000多片,火照165枚。张庆玉的收藏是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性收藏,他用展览研讨的方式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每次展览无论为期多久,张庆玉每天都会守在展场,每一拨前来交流、评定的人他都能做到心里有数。经过多年来的十五次展览,张庆玉不但串起了一条十分清晰的元青花学术研究线索,还形成了一个丰富厚实的立体面目。

  如果按张庆玉的话说,一开始在海南接触并喜欢上元青花是因为缘分,那么他最终严肃的研究性收藏则和他在蒙元文化博物馆的工作经历分不开。

  离开海南以后,张庆玉在1998年进入蒙元文化博物馆工作。 “到了蒙元文化博物馆后,我看见那儿有三个大仓库,全是买回来后还没有研究的,真真假假堆满了各类元青花。我对那些东西非常感兴趣,前前后后用了七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东西进行了拍照、登记、尺

  寸记录、入册等,每一件都分门别类的找专家进行了评估。”这七个月时间的积累对张庆玉来说是笔无形资产,那段时期的集中学习和与专家的接触,不仅让他很快对元青花上手,也让他从此开始了元青花的研究性收藏。

  尽管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过往切身体会过的忐忑只有张庆玉自己知道:“在博物馆最开始那段时间,有时候自己出去找元青花,心里特别紧张,很忐忑。心里想千万别碰见,因为不认识,即便只花几千块买个假的心里也不舒服,但是又很想碰到,就是想见又怕见的心情。”当然后来的集中研究让张庆玉很快上手,常年的人脉积累使其拥有众多找元青花的渠道和信息,“在奥运会之前,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凡是元代曾经重要的遗址,都能发现很多元青花。” “以前都说元青花主要是外销,但这些发现说明,当时除了外销,还有大量是民间生活用的。虽然波斯元青花的确是元青花的优质品,但是保定和高安出土的大罐档次和质量都比波斯高,也说明波斯元青花只是优质元青花的一部分而已。”

  元青花俱乐部

  学术研究性收藏让张庆玉的藏品与众不同。区别于投资收藏往往只选大罐的做法,张庆玉的藏品中,165枚火照确定了其藏品的文物价值。火照又称“试片”,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这种在别人看来是被扔掉的废品,张庆玉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搜集。

  景德镇每个周一都有古玩集市,也就是凌晨两、三点摆出来的地摊。即便如此,张庆玉曾一个月四次前往景德镇,早早地便蹲在瓷片的海洋中,打着手电筒一片一片地扒拉,从火照上寻找元青花线索的蛛丝马迹。因为当时没人了解火照的价值,所以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张庆玉一般50块钱便能买两件。

  在搜集了一段时间以后,张庆玉在北京一次性将这些火照集体展出。这次展览引起了广泛关注,有那么一段时间,整个景德镇都在到处找火照。

  张庆玉对元青花的研究性收藏不仅体现在他的藏品上,还体现在他对元青花的信息收集上。成立元青花俱乐部,除了为方便民间爱好者相互交流、普及元青花知识以外,张庆玉说:“还是为了到处发消息,哪里有元青花就告诉我,全国各地都有爱好者给我递消息,虽然大部分不可靠,但是只要有10%的正确就很好了。时机成熟的时候我就会买一件,买不动的时候就会拉我身边的朋友一起买。”即便并不是每一件元

  青花都落入自己手中,但张庆玉却要十分清楚它们的最终去向,只要这些元青花的信息都在视线之内,一旦要将这些藏品集合起来,张庆玉要做的,就只是“吹声口哨”了。

  学习高仿品

  张庆玉的元青花俱乐部每次聚会还有一项活动,便是学习高仿品——张庆玉称之为优质仿品。赝品充斥的市场是最令张庆玉痛心的,但是每次俱乐部举办活动前,他都会专门定制一百件高仿品,“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现在的仿品很容易做,也很便宜,有专门的公司,从泥胎到成品都有供应,若要元代的胎,他就知道用哪些东西加什么烧出来就是元代的胎,然后找拉皮好的、画得好的人代工,最后找一个特别好的烧窑师傅,反复回窑,把釉做润,最后把它打碎再粘和起来,就成了。”

  这种对仿品一线的深入了解,是张庆玉最初学习时的方法,“如果我们拒绝接触,那假货来的时候就根本看不明白,只有深入一线,和造假者交朋友,买一些高仿品回来进行研究,自己才能明白。”张庆玉的元青花收藏之路最初便是在买回大量的标本碎片中琢磨真假,在深入仿制品一线后辨别真伪。国内对元青花的仿制是有书可循的,从1981年景德镇拉开仿制的序幕后,供不应求的市场让大家都在仿制。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拍出2.3亿元天价以后,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大量仿制,当时花200块钱便能买到一个仿品。而近些年,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用硫酸和有害气体做成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仿品。张庆玉说:“市场的不规范让赝品也变得有源可寻,只要有钱便能出一本全是赝品的‘假书’,也能买到假证书和所谓科技鉴定,若能再交个图录费便能上假拍,这样的市场害了不少人,所以全民收藏并不科学,仿品量这么大的市场并不能说明现在是盛世收藏。”

  (本版摄影记者曹原)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