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绛看大师的影子

2013年04月09日 10:16   福布斯中文版  

浅绛彩 浅绛彩 笔意 笔意

  关于浅绛彩近几年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厚爱者有之,看不上的依然大有人在。以致为浅绛鼓而呼的人,认为当下文博专家的意见极不公正,不足为凭。作为浅绛彩收藏者一员,我倒也不这么看。毕竟人们审美有一些定式。尤其是瓷器素来以发色为美,浅绛易于模糊。而因瓷器用途,所采用的题材多少难以脱俗。所以爱青花和高古瓷的人不爱浅绛,十分容易理解。

  最近有一种新的说法,说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浅绛迎来了一个重新被认知的契机,因为人们更能够欣赏这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瓷画艺术。此言看上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多少有些附会。浅绛所谓的文人气质,其实也颇堪寻味。因为毕竟和纸绢绘本不同,很多浅绛瓷莫名给人以连环画一般的俗气之感。这一点可能也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浅绛被认定为大路货,在古玩商店无人问津的原因。光是题款等带来的文化意趣,可能并不能吓唬和逗引所有的人。

  若仔细深究,浅绛彩作品中透露的文化意味,还是因为将文人诗画艺术恰如其分地引入瓷器,带来一种优雅洒脱的意蕴,从中透出整个东方书画传承的魅力,尤其是大师的影子比比皆是。浅绛彩瓷题款上每多有绘画师法,三大家中如程门常用“拟桃花庵主画法”,金品卿则有“抚曾布臣画意”,任焕章的“仿新罗山人画法”,汪章的“仿云林前人笔法”,许品衡的“仿青藤老人笔法”,就连最少用仿笔法这一说法的俞子明,题款也有“仿石田老人法”、“拟仇十洲笔意”。

  一般来讲,“仿元人法”实在是浅绛正道,元人大多指黄公望、倪云林。浅绛山水本身也是黄公望始创。黄公望, 江苏常熟人,本姓陆, 名坚,字子久,号大痴, 又号一峰道人, 晚号井西道人。黄公望创始了“浅绛山水”, 又叫“赤者墨山水”, 先以水墨钩勒皴染为基础, 加上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近年因一幅《富春山水图》合璧而撩动两岸情绪,使得黄公望备受关注,浅绛山水也格外得了光彩,多少对浅绛彩瓷的认知也有所帮助。

  浅绛彩瓷因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的需求,偏爱明清名家大作。比如“仿六如法”,模仿的是唐寅。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今江苏苏州人。在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仿六如法,更多借的是一种清劲的笔意。

  仿沈石田笔意,指的是仿沈周(1427-1509),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因诗文书画均负盛名,最为有文人情致的人所倾心。沈周是明代吴门派创始人沈周擅水墨山水,尤以水墨浅绛画法著称。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以粗笔见胜。其花鸟画,宗法南宋牧溪水墨粗简一路,并吸取文人墨戏画法。仿沈周笔意的浅绛瓷,多半粗中有细,细中有放。

  仿新罗山人,即是仿华喦(1682-1756)。华喦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从事书画活动五十余载。擅人物仕女、花鸟、山水,画法多样,能工能写,能繁能简。画风的突出特点是,笔致轻灵、松秀、含畜,不像扬州画派其他画家那样粗犷放逸。传世作品有《天山积雪》、《山雀爱梅图》、《海棠禽兔图》等。拟仇十洲笔法指仿仇英。仇英(1498-1552)也是工匠出身,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人。他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前册若与原作对照, 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仇英的笔意,尤为适合浅绛彩瓷的创作。

  仿南田老人笔意、仿瓯香馆画法指仿恽寿平。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更字正叔,或称叔子,号南田,江苏常州人。乃“清初六大家”(“四王吴恽”)之一。有《瓯香馆集》行世。

  仿白阳山人笔意指仿陈淳(1483-1544)。陈淳初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书画受业文徵明,山水学米友仁,擅写意花卉,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

  拟青藤老人法指徐渭。徐渭(1521-1593), 初字文清, 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今浙江绍兴人。

  浅绛彩把文人画从纸绢移上陶瓷,促进了陶瓷艺术史的发展,但不足以说是工艺与艺术的分水岭。陶瓷艺术的概念不能只看画面,而 是画意画工与陶瓷器型艺术、釉彩艺术的结合。剥离后者,前者意义大损。因为浅绛彩的画工画意再好,也不能与纸绢画比肩。而陶瓷器型艺术和釉彩艺术早在浅绛彩之前就已成熟。谈陶瓷艺术,只看绘画艺术而不看造型艺术显然不够。

  浅绛彩更多地将瓷器作为一种画的载体,但是彩质轻薄,形体也不是最美,单纯凭大师笔意,也不能造就整整的瓷器时代辉煌,所以70 年左右便退出江湖,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