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再说汝钧不分

2014年02月14日 10:15   法制晚报  

汝钧梅瓶 汝钧梅瓶

  喜欢河南禹州钧瓷的人,会发现他们至今仍在烧造一种被当地称为“汝钧”的瓷器,这类瓷器釉色天蓝,在光线下透着一股微微的紫色,稍不留意,就跟汝州地区的新汝瓷混淆了。这类汝钧看起来没啥明显的窑变特征,釉色沉稳静谧,只是微微呈现的紫色,似乎在向人揭示着它们的钧瓷身份。

  看似钧瓷,却又像汝窑瓷器,这就涉及了古瓷研究领域常说的“汝钧不分”问题。不妨从汝窑和钧窑的起源和发展说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汝窑胎质细润,多数像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部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汝窑烧造技术自北宋末年至建国初期这段时间内完全失传,基本成为一种定论。失传的原因被专家归为:宋金时期战乱不息,朝内自顾不暇,官窑遂告衰退。汝窑的兴盛因此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有人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在汝窑衰落后钧窑产品渐盛。汝钧二窑属于同类,不仅地域相距很近,而且所用胎土、釉料产地也相近。的确,考古发掘中有部分似汝非汝、似钧非钧、亦汝亦钧的青瓷产品,也佐证了“汝钧不分”的存在。清代皇帝兼大玩家乾隆曾将钧窑误为汝窑,并曾将汝窑误为钧窑。

  从博物馆藏传世器物和收藏家手中实际藏品来看,汝钧不分也常被人们遇到。如首都博物馆藏有2件“汝钧”瓷,被首博定为“北宋汝窑龙首柄八棱杯”、“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北京市文物局定为“宋龙泉窑玉壶春瓶”,古陶瓷研究大家赵青云先生称之为“宋临汝窑胆式瓶”。

  从典型传世藏品看,“汝钧不分”主要是指天蓝釉和天蓝釉挂斑的器型,追溯其源头:宋时烧造汝窑的汝州和烧制钧窑的神垕只有一山之隔,地理位置很近,交流和学习借鉴肯定比较频繁。汝窑消失后,大量工匠也会迁徙或受聘到临近的钧窑继续施展自己的手艺,并会把当初汝窑的烧造秘籍带到钧窑的烧制工作中,影响到钧瓷的器形、做工和釉色。笔者同时认为,流行于河南禹州地区“汝钧不分”的说法和南宋之后突然冒出来的“粉青”釉青瓷,也隐约告诉世人:汝窑技术并未完全失传,只是在与钧窑等技艺融合过程中发生了某种流变而已。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汝窑技术并未失传,只是在南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宋时汴梁沦陷,北宋覆亡,部分汝窑工匠随着宋室南迁,并在南宋官窑烧造中继续传承中原汝窑的基本技术,只是南宋皇室成员并不像宋徽宗那样执着于汝窑,且南宋朝廷初期经济拮据,无法苛求瓷器,汝窑的技术就在南宋朝廷不太执着的质量标准中,悄悄发生了流变,并散布至民间。那些没有南迁的匠人,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继续着汝窑的烧造事业,在金人更加松弛的瓷器要求中,汝窑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汝钧。

  可以存此一说,以待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证实。总之,因为汝窑、钧窑都在河南中部地区,瓷土成分相近,又都属于青釉类瓷器,这就为出现“汝钧不分”的品种提供了客观条件。“汝钧”属汝瓷的变异期、如宝丰县文管所收藏的被定为北宋中晚期的汝瓷天蓝釉敛口盂、北宋中晚期汝瓷椭圆八角把杯、北宋晚期汝瓷天青釉带盖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带托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碗等,都被归为“汝钧不分”之作。

分享到:
分享到:
s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