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广告

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联合展出明清贸易瓷

2015年08月07日07:27   中国新闻网   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中新社上海8月6日电 (记者 邹瑞玥)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越洋遗珍----明清贸易瓷”特展6日在上海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本次展览遴选出160余件明清时期的贸易瓷进行展示,回溯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行销世界的盛况。

  当天亮相的展品中,不少造型都与常见的瓷器有明显差别,展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咖啡杯、汤盆、沙律杯、效仿欧式藤编果盆的镂空瓷果盆等,其中一件清康熙年间的青花果树纹油醋瓶,内含双胆,一边倒油另一边倒醋,十分独特。不少还绘有耶稣的故事、欧洲贵族的家族徽章、游乐图景等。

  上海博物馆陶瓷部主任陆明华介绍,贸易瓷又称外销瓷,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明清两代陶瓷贸易持续繁荣,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一带,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

  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部分展品既有来自菲律宾、叙利亚和欧洲的传世器皿,也有日本专门订烧的器物,还有从沉船打捞出水的珍贵瓷器。这些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日本及欧洲,不同市场的审美与喜好也显示出明显不同。

  陆明华介绍,当时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售价十分昂贵,明初海禁严厉,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陶瓷数量有限,大量都是经过私人贸易,经东亚、东南亚一带去往南亚、中东。正德年间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欧美地区成为全新的市场,他们更喜欢清花和彩瓷,当时景德镇及漳州等为主要的制作地,工匠按照中间人提供的图纸造型订做,这些瓷器运输价格昂贵、折损率也比较高,因此往往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一些贵族便订购“纹章瓷”,将家族标志烧制在瓷器上,成为身份的象征。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贸易瓷将异国情调和思想元素结合中国传统工艺,衍生出独特的瓷器风格,学界有“转变瓷”的说法。虽然二三十年前曾产生过一轮研究热潮,但由于多数贸易瓷都收藏在海外,且国内收藏贸易瓷的博物馆不多,对于这部分瓷器特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展览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完)

  (原标题:上海博物馆与台湾博物院联合展出明清贸易瓷精品)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明清瓷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鍙戝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