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窑在东汉烧制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变而来

2016年05月27日07:38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底部 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底部

  (原标题: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  

  青釉瓷是在东汉晚期浙江省上虞小仙坛率先成功烧制。首开越窑青釉瓷发展之先河。三国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承袭汉代,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纹饰。如壶,壶与汉代陶壶及原始瓷壶相同,盘口较浅,肩部设半环形系耳,下腹内收,小平底。有的肩部刻划弦纹、点纹等。此时盘口与底部者较小,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比较费力,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西晋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制作更加精巧。瓷胎比前期稍厚,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厚重感,工匠们有意将器物的口沿做薄,盘口壶多浅盘口,盘口加大,粗短颈,最大腹径偏上,底部加大,器型与前相比显得稳重端庄。

  镇江扬中永鑫堂收藏的这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见图),高20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浅盘口,口沿较薄,粗短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系。肩部饰斜方格纹,上下为联珠纹,双系上饰叶脉纹。胎浅灰,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通体施釉,釉色呈青绿色。盘口壶是现在人的叫法,当时可能不叫壶,而叫瓶。1954年河南洛阳西效东汉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与盘口壶相似,其器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用途为酒器。

  盘口壶在三国时的盘口和底都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两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变长,重心向下,底部扩大,给人一种稳重感,为了提取方便,从双系、双覆系,发展到六系、八系、十二系等。如镇江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一件瓯窑青釉八系盘口壶,盘口,口稍外侈,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盘口底沿设双系,肩部分设六桥形系,对称均衡,是为穿绳悬提时更加稳定而不晃动所设。

  浙江越窑在东汉烧制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变而来,因此在制作上都与原始瓷颇为相似。三国吴时期越窑窑址在上虞县发现三十余处,比东汉时期的瓷窑址增加到四、五倍。越窑窑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脚下,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促使越窑瓷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以上虞为中心的越窑产品经曹娥江运抵杭州湾,向西到达山阴(今浙江绍兴),或经运河直达京口(今江苏镇江)以及当时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康(今江苏南京)等地,向东则入海运往各处。因此,在南京、镇江这一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越窑青瓷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说明当时越窑所产的高档瓷器大量进入都城建康等地。西晋越窑瓷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仅在上虞一地发现这一时期的窑址达60多处,窑场数量较三国吴时期明显增加,其中以上虞朱家山、凤凰山、尼姑婆山、帐子山和绍兴九岩等地瓷窑产品最佳。从镇江出土的西晋越窑青瓷看,器型与前期相比显得更加稳重端庄,而且所生产的瓷器已不仅仅限于实用,同时也比较注重器物的装饰效果,使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江苏 刘丽文 李荣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浙江越窑越窑盘口原始东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