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广交会 海丝艺术博物馆

2016年07月04日11:10   大洋网-羊城地铁报  收藏本文     

  
清 牙柄彩绘西洋人物图折扇清 牙柄彩绘西洋人物图折扇
清 广式铜胎珐琅人物大碗清 广式铜胎珐琅人物大碗
清乾隆 广彩青地凸雕“乾坤生意”瓶清乾隆 广彩青地凸雕“乾坤生意”瓶
本版撰文 记者 林卓芬 李佳华 实习记者 张美娴本版撰文 记者 林卓芬 李佳华 实习记者 张美娴

  作为广州一段辉煌的记忆,十三行不仅缔造了一批在国内外都光芒四射的粤商,也促进了中外工艺、技艺乃至艺术的交流和融合。走进十三行,你会发现海上丝路的艺术之美。

   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羊城地铁报、广州购书中心和广东新闻广播承办,“开卷广州”市民阅读第六期活动于6月25日上午在广州购书中心顺利举办。活动当 天,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冷东和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馆管理中心业务指导、副研究员潘剑芬围绕“海丝·艺术·发现”这一主题,从十三行的历史谈起, 带市民品味以十三行为代表的海上丝路艺术魅力。

  帝国商行 天子南库

  100多年前,“十三行”被誉为“帝国商行,天子南库”。这是因为,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口”的中心位置就是广州西关的“十三行”。

   “一口通商”期间,西方来广州的商船井喷式地猛涨,内地商人也云集广州,带来茶叶、生丝、南京布、陶瓷,带走船上的毛织品、棉花、大米。与此同时,茶 叶、生丝、彩棉等商品被大量出口。“通俗地讲,十三行就是清朝的广交会。”冷东说。在近期举办的“广府新语”讲座上,原广东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范小静介绍 十三行时也提到,每逢贸易季,说十三行是银山银海不为夸张,这才有了《广州竹枝词》中的诗句:“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世界首富 艺术推手“十三行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艺术交流。”潘剑芬说。彼时的兴盛与富足引来了各国的艺术珍品在此交汇流通,艺术品也流出了国门。

  其时,十三行的商人们收藏和积蓄了大量宝贝,绫罗绸缎、瓷器等堆积如山。以广州十三行伍秉鉴家族珍藏为例,其后裔传承下来的瓷器珍品,几乎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另外一位十三行巨商,被《法国杂 志》评为18世纪“世界首富”的潘振承,在担任十三行行商首领之时,先后为清政府推荐了多名外国人才,供职于圆明园“如意馆”及紫禁城“启祥宫”,推进了 中西绘画的融合与发展。潘剑芬认为,在行商与外商的接触过程当中,他们不仅相互影响了对方的世界观,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双方的审美观。

  广州文津古玩城、荔湾博物馆曾在2012年举办过“十三行艺术珍品展”,展品包括陶瓷艺术品、外销画、银器、工艺扇、牙雕、丝织品、漆器、广彩等,共约200件。今日回看该展览,依旧被这些高颜值的展品惊艳到。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十三行清朝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