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六龙图》你还了解瓷器上的哪些龙

2017年05月10日 15: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期,备受瞩目的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场开槌。此次拍卖,包括多幅宋元时期的书画珍藏中有6幅精美手卷,其中,宋代画家陈容的《六龙图》是最惹人瞩目的拍品之一,画面描绘的是6条矫健灵巧的威猛巨龙,在云雾和巨浪中自在游走,作品上有南宋理宗皇帝和诸大臣的题跋以及陈容自题的古诗一首。该作最终以约合3亿元落槌,刷新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

  时代的缩影

  在中国,我们对于龙的形象并不陌生。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了神秘而威严的形象。古往今来,龙不仅出现于书画中,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陶瓷器、服装、玉器等各种器物和材质上,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对龙纹表现出一定的偏爱,使之成为装饰纹样中颇有生命力的题材,富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依据考古资料,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了龙的艺术形象。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为我国早期龙的形象,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龙纹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形态,经商周时代的多样化发展,再到秦汉时代的基本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时,伴随着龙纹的发展,龙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龙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载体中,其中以陶瓷器最早且最具代表性。据《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瓷花之有龙,盖自宋定始,明代绘龙者指不胜屈,大抵龙相至尊,为中国历代以来之古说久矣。”即从宋代定窑开始,瓷器上开始绘制龙纹并视为皇家特权。

  纵观千年中国陶瓷史,龙纹样几乎贯穿始终,并受到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因此,龙纹样的演变亦投射了一个时代全方位的社会状况。

  元 蓝釉堆白龙纹罐

  皇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龙便是皇权的象征。卜正民的《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中讲到龙见与元明政治之间的联系。元明两朝正史中记录在案出现龙的次数颇多,龙的“现身”实为龙卷风过境,其实人们也不是分不清自然灾害的龙卷风和龙,为什么还要郑重地提到龙呢。卜正民提到天人交感效应,即皇帝不符合规范的做法会降下灾祸。特别是有重大政治变故的时候,史书中便出现龙,这种记载实际上是对皇权不满的隐性表达和警示。中国工艺美术中也有“因器知政”的理论,从器物上龙纹的变迁也能侧面感受到皇权的强弱变化,比如汉魏龙奔腾飘逸,唐代龙饱满富丽,宋代龙庄严规范,元代龙矫健,明清龙繁缛凝重。元代龙纹为后世奠定基础,明代发展到顶峰,因此,这两个时代的龙纹颇具代表性。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如此介绍元代龙纹的造型特征:“饰有龙纹的官窑器物,龙纹有规范化趋势。头部特征小头细颈,龙一般张口、吐舌,上颚较大,须有长短,鬃发飘动,有上飘发与后飘发之分。身有鳞,鳞片呈鱼鳞状,鳞的画法有3种:一种是大片鳞,采用留白的画法,此画法多见于至正型瓶类以及伊朗、土耳其收藏的精美的大件器物;另一种为细笔描画的细密的鳞纹;还有一种是较粗率的画法,用简单的斜网格纹代替鳞纹,此画法多见于民窑器中的较粗糙的器物。龙背有鳍,一般鳍的排列整齐,呈尖状,个别的尖而粗长。龙身稍粗,肘毛或腿毛有二、三、四根不等,肘毛为宽而长的带状物,爪有三、四、五爪,以三爪居多。爪有甲,精者指甲尖利,甲有双勾与实心两种画法。龙一般为细长尾,龙泉窑常见的如意形尾基本少见。龙身均出有火焰纹。青花器物龙有须,发俱全,头部稍大,张口吐舌,形态矫健凶猛,云游四方。蓝地白龙一般龙须、龙发不很清晰。元代龙的形态有行龙、立形龙、回首龙、正面龙,奠定了龙纹作为元明清传统纹饰图案的基本形式。”

元代瓷器多属青花,龙纹更是常见的纹式元代瓷器多属青花,龙纹更是常见的纹式

  此外,与龙共同出现的辅助纹饰常出现云纹、海水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花卉纹等。云与海水纹出现最多,表现龙行于天地之间,云游四方,着重表现龙矫健磅礴、呼风唤雨的气势。火珠多出现于双龙题材中,表现龙嬉戏争斗的另一面,多为双龙戏珠或双龙赶珠,少数有单龙戏珠者。如意云头、莲瓣、花卉与龙纹组合则更具有装饰性。

  来源:艺术市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瓷器六龙图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