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最神秘瓷器的千年窑口 到底隐藏什么秘密

2017年07月06日 11:12 界面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茶边求

  秘色瓷,这种名字就带“秘密属性”的宝贝堪称是中国千年来最神秘的瓷器,也是古代越窑的集大成之作,这一期,我们就来讲讲有着“南青北白”(所谓“南青北白”从狭义上讲,“南青”指的就是唐代越窑)之说的千年窑口。

五代,越窑三龙纹盘(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动脉影五代,越窑三龙纹盘(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动脉影

  如今人们谈及越窑,都会被她那声名显赫的大唐背景所吸引;或者因五代宋初“秘色瓷”的那般“千峰翠色”所折服。

唐,越窑秘色瓷 八棱净水瓶唐,越窑秘色瓷 八棱净水瓶

  然而,越窑却经历了东汉时期从原始瓷器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蜕变,再经过东吴、两晋的发展,以及南朝、隋、唐早期的传承和坚守,最终才迎来了唐代后期的又一次发展高峰,以至于创造了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的奇葩——“秘色瓷”。

  敲黑板,小知识!英语里的“celadon”与秘色瓷有何关系?

  中国瓷器曾在欧洲大行其道,celadon一般认为是青瓷的釉色与法国戏剧中牧羊人Celadon的青衣颜色相仿,继而作为青瓷的专称。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celadon可能是由拉丁文Celatum转变而来,这个词源出拉丁文动词Celare(藏匿),有“秘密物件”和“西游珍宝”之意。这就与秘色瓷挂上钩了。秘色瓷是一种需要保密釉料配方的瓷器,制作方法密不外传。正所谓“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很可能疯狂追求中国瓷器的西方人也了解秘色瓷的含义,故而意译了这个词。

  东汉——越窑诞生成熟瓷器

  我国的成熟瓷器是由原始瓷器发展而来,就浙东越窑产区(宁波、绍兴、上虞)而言,出现的时间最迟在东汉中晚期,可以根据明确的出土物来印证。例如,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浙江奉化出土的一组青瓷器就是早期越窑成熟瓷器的代表作。

了如三舍藏 汉-原始青瓷三足碟了如三舍藏 汉-原始青瓷三足碟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青釉耳杯东汉熹平四年(175年)青釉耳杯

  所谓成熟瓷器,就是比原始瓷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1、器物选用胎土均为瓷土或高岭土,这种原料含铁量较低(通常在3%以下),且淘洗更为精细。烧成后的器物胎体更为坚硬、致密,越窑青瓷的胎体基本为色调不一的浅灰色。 2、烧成温度比原始瓷要高,可达到或接近1300度,成品胎体不吸水或吸水率极低,更利于使用。

  3、器表施以高温透明釉,釉质精细,釉层较原始瓷均匀、光润。早期越窑产品釉色基本为青、青灰、青黄三种色调。除青釉外,也有黑釉、褐釉、绿釉器物。

  器物种类和纹样

  东汉中晚期的越窑产品突破了原始瓷的范畴,产品质量自然也名冠一时,这种情况也反应在器物的种类和装饰上。

  东汉时的越窑产品造型以模仿青铜器和漆器为主,由于前者制作成本高昂,瓷器凭借成本低廉、经久耐用的特点,作为替代品被广泛应用。

  越窑实用类器物包括:钟、壶、簋、耳杯、各式罐、瓶等;专用于随葬的冥器种类包括:井、灶、五联罐等。从这一时期的器物种类可看出,越窑产品已经将实用和随葬器物并重,这也是汉代厚葬制度的体现。

东汉 船形灶东汉 船形灶
东汉 双系壶东汉 双系壶
东汉 瓷钟东汉 瓷钟

  纹饰方面,东汉时期的越窑产品已简单、朴素为主。除了“素面”瓷之外,采用刻划或拍印手法装饰于器物表面,常见水波纹、弦纹、网格纹、麻布纹、绳纹等图案,在罐、壶的肩部时常用弦纹和水波纹组成的花纹带做装饰。说明当时的制瓷工匠善于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元素融入陶瓷制作中,体现了崇尚自然、古朴大方的性格及审美。

东汉 绳纹井东汉 绳纹井
东汉 双系麻布纹罐东汉 双系麻布纹罐
东汉 四系水波纹罐东汉 四系水波纹罐

  东吴——越窑继续发展

  东吴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50余年,但对越窑的发展来说可谓举足轻重。

  句章港(今宁波)在汉代已成为著名海港,东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年),朝廷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从会稽(句章港)出发至夷洲(今台湾),当时甬江上船舶纵横,商贸盛况空前。

  与此同时,印度高僧那罗延漂洋过海来到句章,于句章五磊山创建了五磊寺,从此佛教思想在浙江开花结果。西域胡人也通过千里海道来到浙江,把他们的信仰和文化融入当地。

以上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浙东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为物质载体的越窑瓷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上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浙东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为物质载体的越窑瓷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器物种类的增多

  在保留东汉器物种类的基础上,东吴时期增加了很多动物造型的器物,可以说是开越窑瓷器装饰艺术的先河。见有虎子、狮形烛台、熊形灯、蛙形水盂等。

东吴 虎子东吴 虎子
东吴 蛙形水盂东吴 蛙形水盂
东吴 熊形灯东吴 熊形灯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出现了模拟地主庄园生活的冥器,也反映了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典型的就是猪圈。

东吴 猪圈东吴 猪圈

  装饰风格的变化

  东吴时期新出现了由斜方格、弦纹、连珠纹构成的组合装饰带,并装饰于碗、盆、罐等器物的腹部或肩部。

东吴 网纹碗东吴 网纹碗

  有的器物在肩、腹部的装饰带中贴塑兽首衔环或佛像,这些装饰图案似乎受到西域胡人的影响,以及佛教在浙东地区的流行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冥器的五联罐上也开始出现胡人形象,通常出现在器腹上部,小罐四周,作各种姿态。

东吴 五联罐东吴 五联罐
东吴 三足尊东吴 三足尊
东吴 双口罐东吴 双口罐

  西晋——越窑的繁荣和鼎盛

  在西晋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越窑迎来了第一次高峰,出土器物从种类和数量上看都远远超过前朝。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冥器数量大增,突出表现为体现畜牧业发展的瓷器作品中,包括羊圈、狗圈、猪圈、牛栏、鸡舍等,还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器具,如扫帚、吊桶、石磨等。如今看来,这些保存至今小巧可爱的器具,颇有些小孩过家家的味道。

西晋 鸡舍西晋 鸡舍
西晋 狗圈西晋 狗圈

  实用类器物中模仿动物造型的器皿也较东吴时期增加不少,比较典型的有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鹰形双耳盘口壶、猛兽尊,还有诸多能反映西晋繁荣时期的优秀作品,如黄鼬提梁鸡头壶、青瓷羊、熊形烛台等。这些青瓷作品采用刻划、模印、捏塑等手法,将原本呆滞的器皿刻画的栩栩如生。

西晋 黄鼬提梁鸡头壶西晋 黄鼬提梁鸡头壶
西晋 猛兽尊西晋 猛兽尊
西晋 熊烛台西晋 熊烛台
西晋 羊形烛台西晋 羊形烛台

  装饰技法上新出现了由龙、凤、虎交替组合而成的装饰带,或用龙纹首尾衔接组成兽纹带。

兽纹带兽纹带

  其他装饰手法在延续前朝基础上更加灵活多变。例如,在器物肩、腹部,从东汉流传下来的装饰带在西晋时期更加繁缛,图案多样、富于变化。常见菱形、圆珠、方格、锯齿等图案任意搭配组成的装饰带,有些其间又贴塑佛像、兽首衔环等装饰。

了如三舍藏 西晋青瓷碗了如三舍藏 西晋青瓷碗
西晋 带纹洗西晋 带纹洗
西晋 印花四系卣西晋 印花四系卣

  镂空香薰在西晋时也发生了变化,一改以往圆形镂孔的单一装饰风格,出现树叶形、凸字形镂孔。

西晋元康八年(298年)三足香薰西晋元康八年(298年)三足香薰

  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前文中提到的五联罐继续演变,腹部上方增加了许多飞鸟簇拥以及胡人活动场景,顶部中央被庭院楼阁等建筑所覆盖。

  总之,西晋的越窑器物在装饰上更加丰富多变。

西晋太熙元年 290年 堆塑罐西晋太熙元年 290年 堆塑罐

  龙窑技术的革新

  西晋越窑之所以进入鼎盛阶段,除外来文化、佛教、生产力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外,烧制瓷器的龙窑得到改进,便是直接的技术因素。

  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作为烧制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场所而存在,到东汉时龙窑得到改进,烧制出成熟的瓷器。

  西晋时,越窑所采用的龙窑开始出现投柴孔,并且火膛移位,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烧成的瓷器更加坚硬、致密,瓷釉也更加光润。这些都为瓷器品种和装饰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东晋、南朝、隋——越窑在传承中坚守

  越窑从东晋开始直到隋代的近300年时间,一直处于停滞阶段,直到100余年后的唐代中晚期才迎来了第二次高峰。这一时期,所出产品在数量和种类上大幅减少,极少见到创新品种。需要明确的是,动物形象的器皿数量锐减,只有鸡头壶增多,并呈现着一脉相承的演变规律。象征地主庄园生活及畜牧业的冥器几乎消失,随葬产品基本为实用器。香薰在东晋早期沿用西晋的造型风格,此后香薰造型改为,底部作盘柱状,上方连接碗状与盖组成的炉,俗称“博山炉”,成为东晋时期的新品种。

了如三舍藏 东晋 四系罐了如三舍藏 东晋 四系罐
了如三舍藏 南朝 唾盂了如三舍藏 南朝 唾盂
东晋 博山炉东晋 博山炉

  装饰上,以往由各种图案组成的装饰带多数简化为简单的弦纹,几乎不见贴塑兽首衔环、佛像等装饰图案。但东晋时流行点彩装饰,在器物口沿或腹部不规则的点染褐色斑块成为时代特征。从南朝开始,佛教盛行,越瓷上常见象征佛教寓意的莲花瓣图案,以刻划的方式装饰于盘、碗内部,或器物腹部。

了如三舍藏 东晋 青瓷钵了如三舍藏 东晋 青瓷钵
东晋 点彩鸡头壶东晋 点彩鸡头壶
南朝 莲瓣纹碗南朝 莲瓣纹碗

  越窑器物的演变是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为了方便大家掌握时代特点,舍爷在此总结了四种典型的早期越窑器物,形象化的说明它们的演变规律。

鸡头壶鸡头壶

  鸡头壶最早出现于东吴,经过西晋、东晋、南朝的传承,一直到隋代都是典型实用器,早期的鸡头壶整体呈鼓状或罐状,鸡头微露,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把手;

  东晋早中期,壶身延续前朝风格,仍然矮胖,但鸡头和颈部崭露,鸡冠形成;东晋后期至南朝,壶身及壶颈逐渐变得瘦长,鸡头颈部加长,更加生动挺拔,壶柄做龙首状,龙嘴衔于器物口沿;

  隋朝时,鸡头壶制作草率,鸡头又退化甚至消失,龙形柄也变成简单随意的条形把手。

香薰香薰

  越窑香薰在东汉就已经使用,器身作鼓状,以圆孔作装饰;东吴时仍以圆孔作装饰,但器形富于变化;西晋—东晋早期,香薰镂孔出现树形、凸字形等多种形态,以三足盘作为承托的造型成为时代特征;东晋中后期,造型变成底部作盘柱状,上方连接碗状与盖组成的炉。

五联罐五联罐

  五联罐作为一种冥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和拥有,也描绘了当时某种生活场景,及西域胡人带来的文化融合。

  东汉五联瓶起初体形瘦长,腹上方四周置四个小瓶,中间一个大瓶,此后,体型较粗呈葫芦形,并出现堆塑动物和人物形象;

  东吴时,五联罐腹部上方扔保留四个小罐及一个大罐,但四周装饰复杂化,出现堆塑亭台楼阁、胡人伎乐、飞鸟簇拥,或猴子、家畜等动物形象;

  西晋以后,五联罐顶部小罐进一步退化,中间的大罐被庭院楼阁等建筑覆盖,顶部四周装饰极为繁缛的胡人伎乐、飞鸟簇拥等场面;西晋末,由于社会动荡,生产、生活遭到很大影响,五联罐开始简化,变得简单质朴,东晋后消失。

虎子虎子

  虎子出现于东汉,以刻划为装饰手段,造型写实化;东吴时,体型做蚕状,头部抽象化,仅在身体上刻划简单的线条;

  西晋时,写实与抽象并存,虎身表现自然,头部栩栩如生;东晋后至南朝,造型开始退化,大多变为圆鼓状身,仅在口部做成萌芽状虎头形象,以至虎头最终消失。

  东晋到隋代的300年间,越窑产品虽然大幅减少,极少创新,但越窑仍然延续着良好的制瓷工艺,传承着越窑的文化精髓,为后世迎来第二次越瓷高峰乃至“秘色瓷”的出现,坚守着令人神往的千年窑火!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窑口瓷器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