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的宋代青白瓷

2018年02月26日 09:2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宋康年      来源:收藏快报

  青白瓷,又名影青、隐青、映青,是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产品。由于它的釉色是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如浅湖色,故名。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晶莹明澈,具有色质如玉的效果,同时它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景德镇是我国青白瓷的故乡,《陶录》中说:“景德镇,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间’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盛称景德镇瓷器。”说明到宋代景德镇烧造瓷器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又创造性地摹仿了青白玉的色调和质感,烧造了一种青白瓷,从而博得了“假玉器”的美称,一时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以致当时的江西南丰、吉安以及安徽繁昌等窑口竞相仿效,烧造青白瓷成为时髦,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就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词中的玉枕指的就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枕。可与玉媲美,可见古人对青白瓷的赞誉是相当高的,也是相当形象神奇。

  为了说明问题,在这里特将1985年以来,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征集出土的几件青白瓷作一些简略介绍,以飨同好。

  (1)青白瓷执壶(图1)。1987年1月在望江县城郊护城村砖瓦窑厂一座宋代墓葬中出土,该壶直筒口,圆腹、长曲流、矮圈足、平底,流口与壶口平齐,壶柄由双条并列组成。胎薄坚实,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有透光感,通高23.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厘米。

  (2)青白瓷缶本(图2)。1987年在望江县城西窑厂宋代墓葬出土,折沿、折肩、束颈。肩下紧收,斜直壁,平底、薄胎,釉色微白泛青,晶莹明润又有玉质感,通高7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3.8厘米。

  (3)青白瓷注壶(图3)。1986年在望江县杨湾乡青龙咀宋代墓葬中出土,瓜棱形、薄胎、直短流,肩上端粘有一穿孔,平条形曲柄,口沿有两圈弦纹,壶盖上有两圈放射状的米点纹,腹上半部有缠枝凸纹,平底稍凹,造型别致,釉质晶莹,微白泛青,温润如玉,通高11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3.5厘米。(4)青白瓷箫(图4)。1990年9月在望江县城郊护城村宋代墓葬出土,该瓷箫制作十分精致,釉色锃亮,造型优美,胎质匀薄而又坚实,完好无损,通长20厘米,一端稍粗,口径2.5厘米,一端稍细,口径2厘米,一侧有小孔五个,排列整齐,间距相等,另一侧有小孔一个,时至今日,吹奏起来仍能发出清幽动听的声音,真令人惊叹北宋时期的制瓷业发达和烧瓷工匠们的精湛技术。这件北宋青白瓷箫不仅造型别致美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还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由于青白瓷的特点,乍看起来为白色,可是当你把它放在日光或灯光照射下,却白中隐约地呈现出青色,惟妙惟肖,神奇万分,故有人说它富有东方艺术之美。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青白瓷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