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槟城寻宝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 17:57 杭州网 [ 微博 ]
槟城就像是一座宝城,越走进去就能越发掘出不同的宝物与惊喜。游一趟侨生博物馆,看峇峇娘惹收藏的中西古董文物、“活古迹”三轮车则带游客四处寻宝;然而在风筝飞舞的季节,心情更是随着巨大的风筝往晴空高出翱翔……
回忆 侨生博物馆
做为马六甲海峡主要航海线上的古老城市,乔治市在中西方船只繁忙的穿梭中,除了给中西方文化、物产提供了一个海上交流、交易的汇点外,历史也在这个交汇点上,擦出了无数的火花。不同民族间借着文化交流,彼此丰富、深化,相互学习、渗透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甚至于独立于一方的群体或族群。
马六甲海峡上主要的城市,如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至今仍保留了完整的峇峇娘惹文化。虽然三地峇峇娘惹族群主要都是中国人与马来半岛当地土著结合后形成的独特族群,但是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在细微处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娘惹头上的发髻,槟城娘惹喜欢把发盘在头顶,与马六甲和新加坡娘惹不同。
虽然今天峇峇娘惹族群很大程度已经融入在殖民地时期南来马来半岛的华人“新客”主导的华人社群,然而,槟城峇峇娘惹社群仍留守住他们独有的文化和习俗特色,例如他们有自己的公会——槟城华人公会。(槟城华人公会和马来西亚各州的华人大会堂不同,他们的会员都是峇峇娘惹。)
近年槟城历史文化意识高涨,峇峇娘惹社群也非常积极的参与推动乔治市的历史古迹及文化保护工作,在槟城的各大喜庆文化活动,也多能够见到他们的身影。例如每年的元宵节,峇峇娘惹社群都会穿上传统服装,表演歌舞。最近乔治市庆祝获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遗地位一周年的入遗周年庆典活动上,他们也都有参与演出,让槟城历史文化更丰富和完整的呈献出来。
重温富豪生活
如果要在槟城完整探索峇峇娘惹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走一趟座落在乔治市古迹核心区义兴街的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 Mansion),绝对是最直接的方式。侨生博物馆不但有完整的峇峇娘惹这个侨生族群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历史记载,更收藏了峇峇娘惹的历史文物,从早年峇峇娘惹社群的生活起居,到居家摆设、用品、风俗和艺术风格等。
博物馆展出过千件古董和藏品,包括雕工惊人的首饰、礼服、嫁娶礼盒、玻璃用具等等,眼前几乎没有一处留白,繁花似锦,颜色红绿黄蓝,愈缤纷愈可爱,糖衣似的色调配上中式的家具与气派,除了说它非常南洋风情,实在想不出更精准的形容。因为峇峇娘惹家庭早年多从事贸易,经济较佳,因此他们多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经常说英语,日常生活习惯深受英国影响。
迷醉于珠光宝气
虽然峇峇娘惹因为长期生活在马来半岛,平日接触的都是当地的马来人,他们多口操马来语,衣着、生活习惯很大程度被马来人同化,后期在英国殖民马来半岛后,也受到英国文化影响,但是他们却始终保留了相当完整的中国传统风俗和礼仪,特别是在婚丧嫁娶人生大事上,都依照华人风俗进行,而且仍然有拜祖先,过华人传统节日的习俗。
他们可说是南洋一带的富人,掌握马六甲海峡一带的贸易海运,过着轻松安定的生活,穿着、饮食、住宅都很考究,他们都以自己是峇峇娘惹为荣。 峇峇娘惹家庭摆设亦中亦西,有老式红木镶玳瑁或贝壳的家具,也有中国传统的雕花大床和西式留声机和西洋镜。
因为生活富裕,而且处在中西方商船往来的航道上,峇峇娘惹家庭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中西方的商品,这也是为什麽我们在侨生博物馆可以看到很多专销在南洋的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因为造型和图案多依照当时南洋需求烧制,因此现在收藏界也特别将这些瓷器以南洋瓷或者娘惹瓷来做为归类和称谓。
除了独树一帜的娘惹瓷,峇峇娘惹文物还有很多源自于欧洲的玩意儿,包括现在已经是古董的箱形照相机、收音机等。因为生活环境优越,一般娘惹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炫耀自己的富有也是峇峇娘惹的特色,因此娘惹文物也有很多金叉、珠宝首首饰的。
成电影取景热点
侨生博物馆的古典风雅特色,曾多被次被搬上大荧幕。侨生博物馆在讲述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筹募革命款项的电影《夜·明》在槟城拍摄时,曾被选中做为南洋世族的大宅,是该片的主要场景之一。
去年年杪,侨生博物馆再被本地制作的华语电视连续剧《女头家》选中。为数约50人的剧组人员于去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到槟城展开拍摄工作,10天的拍摄完全在侨生博物馆进行。《女头家》经于今年首季在NTV7播映。
知多点1:关于侨生博物馆
侨生博物馆前身是甲必丹郑景贵的故居,虽然郑景贵并非峇峇,但是其故居却也是早年槟城名门旺族的建筑代表。 郑景贵与张弼士同期,都是当时的南洋富豪,因此这里的建筑格局与摆设,与张弼士故居有几分相似,都是内有天井,两层高的建筑。他们的房屋同样是中西合璧,采用了英国花砖,摆设既有中式雕刻字画,也有100%洋式的饭厅,餐桌上放满Made in England的用具。
知多点2:峇峇娘惹的由来
峇峇娘惹族群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或更早时期。 因为海上贸易的关系,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在明朝或更早之前就已经有随季候风下南洋进行贸易的现象。因为当时南下者乘坐的都是帆船,到了南洋后就要等上几个月季候风更强时才能归航,因此很多南来的先民到了马六甲海峡后,就与当地土著女子通婚,自然形成一个社群。
据说,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南洋)时,就曾多次以今天的马六甲(当时称满剌加)做各中站,在马六甲停留的时间非常长,因此给马来半岛留下了许多三保太监的神话和事迹。据说当年郑和船队随行人员很多到了马六甲留在当地的,他们的后裔也融入峇峇娘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