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合璧 乡愁依旧(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07:28 东方早报

 台北故宫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左,局部)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右)    台北故宫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左,局部)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右)

  顾村言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南朝梁吴均在其名篇《与朱元思书》中对富春江的描绘。

  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远山隐约,墨色清雅,有烟云变幻之奇,亦有江山钓滩之胜,末端天水一色,咫尺千里,让人顿起一种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归隐之意——这是元代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散发的浓郁中国传统文人气息。

  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与台北故宫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今天起终于在台北故宫年度大展“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合璧”展出,这也是这一中国绘画史上的赫赫名迹360余年前被焚为两段后首次“合璧”展出。

  但这显然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中国古代经典绘画的展览,这也是一次与乡愁有关的展览,一个民族的乡愁,一个文化的乡愁。

  有人把黄公望的山水画喻为“书圣”王羲之书法,或将《富春山居图》喻为“画中兰亭”,这都有其道理所在,一书一画,一如清风明月,在修禊之乐中见出人生之痛,一静谧萧散,见出襟怀所托,相似处皆属即兴写意,寄意高远,着意抒写着中国文人胸中的逸气逸韵与情怀,且其收藏过程都经过流离与殉葬,但《富春山居图》无疑是比《兰亭序》幸运的,毕竟,《兰亭序》据说仍在唐太宗的陵墓之中,而《富春山居图》被火焚为两段后,终于有机会团聚于一柜之中。

  《剩山图卷》为《富春山居图》前半段,横51.4厘米,原为民间收藏,后归画家吴湖帆,经其鉴藏后转售于浙江省博物馆,一直收藏至今。《无用师卷》为《富春山居图》主体部分,共六纸横636.9厘米,历经明清名家收藏,于乾隆十一年(1746)入藏清内府,后随故宫文物南迁,1948年后又被带到台北双溪,成为台北故宫文物的“重中之重”。

  “合璧”当然是让人欢喜的,何况,经历了1650年的火光,360余年来的颠沛流离。

  然而,欢喜之余,一种乡愁仍在:

  一方面,《富春山居图》目前只能在台北“合璧”,《无用师卷》到大陆展出依然遥遥无期——此即谓之“画中乡愁”。

  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画犹如此,人何以堪?”《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以及今天的“合璧”其实是一个个问号,考问着每一位炎黄子孙——这考问决非单纯的“合璧”或隐喻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聚散离合这么简单,也应当回到一个话题:《富春山居图》笔墨形式之外所揭示的那些深层次的东西——那种中国人心灵的家乡,依仁游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大道之境,在功利化的中国当下,何以愈来愈加逼仄?中国人那种淡雅、温润的文化精神到底去了哪里?

  中国到底该往何处去?中国文化的精神又该往何处去?在“全球化”、“现代化”这些炫目的词汇下,在暴力强拆、谎言假话不断,在环保问题、生态问题、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其实是需要真正反思的。 

  富春江其实也早已不再,不再如吴均笔下的风烟俱净,不再是黄公望笔下的淡泊静谧。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两座大坝即横亘于富春江面,由于未经完整的科学生态和环境评估,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正如当下备受诟病的三峡大坝一般。    

  “无处还乡”或者“故乡的沦陷”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富春山居图》焚毁的烧洞可以修补,也可以在360余年后“合璧”展出,而自然与江山、国人的心灵与信仰,在遭到破坏后,又该如何真正面对呢?

  ——这或许更是当下国人真正的乡愁所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