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感受文化的体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9日 07:49 重庆日报

  日常生活中,总有形形色色的收藏者,有人收藏古玩名画,有人收藏邮票,有人收藏奇石,也有人收藏火花、烟标甚至瓶盖、打火机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坦率地说,这些收藏者不外乎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出于功利目的,希图通过收藏,增值赚钱;另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觉得好玩,能为生活增添乐趣。

  而藏书,在笔者看来,则其本质意义要高于普通的收藏行为,小有修身养性之功,大有“经世济国”之用。真正的藏书,是需要付出毅力、心血与时间的,当然,也包括不菲的费用。

  因此,笔者对这些藏书人总是充满敬意。毕竟,他们基本上是在生活清寒的状态下,从事着一项颇具精神气质与人文“关怀”的工作。

  自有书籍以来,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文明成果,特别是精神价值成果,总要通过书籍薪火相传,从而构建起文明的“金字塔”,为后人镌刻曾经的来路,启示未来的方向。书籍充溢繁盛的时代,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勃兴、文明进步的时代。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藏书事件,还承担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比如,秦朝博士伏生(伏胜)通过壁藏《尚书》,躲过“焚书坑儒”大劫,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东罗马帝国灭亡时,一批学者带着大量哲学、艺术、科学等藏书逃到西欧,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是一部大书,文化从来不是僵硬的化石,也不是荒烟落照、断碣残碑,而是有体温、有呼吸的精神气场。藏书,就是为了贴近文化的“体温”,感受历史的每一缕脉跳,观照我们现实存在的意义。

  我注意到,重庆这些“老书虫”对待藏书的态度,似已超越了一般藏家层面,而是在主动为我们这座城市发掘历史、收存记忆,丰富“人文重庆”的内涵,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如新闻稿中提到的何小龙先生,费尽心力、多方收集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派编印的中小学生教材,这件事如果圆满完成,将对研究重庆“抗战”时学校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近现代史上,重庆其实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许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贴近这座城市的根部,感受它的文化“体温”。我们陶醉于阔步向前、擘划未来,却把一些有历史价值、有文化印记的东西丢在脚下,这是值得警醒的。

  要知道,一座城市的人文形象,不能光靠地标的高度、桥孔的宽度和霓虹灯的亮度来决定,更要靠这座城市的精神氛围、文化气质和历史记忆来提升。某种程度上,一座城市的旧书市场是否繁荣,藏书人是否众多,也能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当然,建设“书香重庆”,我们正在努力。十大读书人、十大藏书人评选活动早已拉开帷幕,全民阅读的气氛也越来越浓烈。有理由相信,随着“唱读讲传”的深入开展,重庆的藏书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故事,将成为“书香重庆”的一个生动注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