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博物馆:百年香尤甚 杯酒醉倾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 16:10 大众网-大众日报

百年生啤桶 百年生啤桶

  提起企业博物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炫耀实力?展示企业产品或是老板收藏?你会选择主动花钱买票去参观么?会骄傲地带着外地来的朋友一起去玩儿么?

  作为目前工业旅游最成熟的形式之一,企业博物馆在国内方兴未艾。但建设容易运营难,尤其对于工业企业,这正是其向服务业延伸的一个重要课题。青岛啤酒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被国家旅游局称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和记者一起去看看它的门道儿吧!

  凝驻百年的麦香记忆

  青啤博物馆是以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为基础修建的红砖的德式建筑,矗立在登州路,宁静安详,与院里院外熙熙攘攘的游客有种奇妙的和谐。

  造访青啤博物馆,正是上个周六,7月16日,还不到九点门口的路上已经停了许多旅行大巴,无论博物馆门前还是院子里的各处雕塑旁边,已经都是观光、拍照的游人。阳光下灿烂的笑闹声瞬时叫醒了大脑,这样随兴的快乐,倒真是记者所理解的青啤了。

  走进百年前的发酵车间,空气里隐隐浮动的麦香扑鼻而来,历史感就这样一下将人包围,却不显沉重。

  “当年女孩子可是绝对不允许进来的!”馆长董方笑着指点记者看那整齐列成4行的发酵池,一共是20个,这是啤酒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当年可以说是“绝密”地带。当时,进这个车间工作的工人都得经过政审!发酵需要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定时检测温度、糖度等指标的工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女同志则因使用的护肤品会有香味儿而不允许踏入这里一步。

  这麦香不仅浮动在这百年的老厂房里,更已渗入青啤这个企业的精神。在博物馆里,有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个中间有只毛刷的啤酒瓶,这就是当年颇为轰动的“毛刷事件”。事情发生在1978年,青啤出口到香港的啤酒中居然发现有一瓶里有只毛刷!这件事情引起了青啤的高度重视,也让青啤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始重视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企业之一。从那时起青啤确立了“质量第一、卫生第一”的治厂方针,把4月10日作为“提高质量纪念日”,每年的4月作为青岛啤酒质量月。伴随着这坚守的32年,“质量日”的警醒和对品质的追求,已然分布于青啤员工工作中的每一天。现在,质量、环保这两项仍是青啤仅有的可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予以免职处理的“硬杠杠”。

  董方说,维系这百年麦香,是每个青啤人的自觉和必需,就像那个刷池子的故事——老师傅问小徒弟:“你爹喝啤酒吗?”“喝。”“那你就仔仔细细地好好刷这个池子,它就是你爹的酒壶。”也难怪许多游客参观之后会说:“我以后就喝青岛啤酒了!”

  舶来的啤酒“骄傲”了青岛

  青岛人愿意带朋友到这里来,看看老厂、古物、新法,喝喝刚刚下线最最新鲜的青啤,“真给我长面儿!”其间的骄傲可见一斑。

  青岛,是一座百年新城,青啤,是一家百年老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儿、发小儿,互相映衬,密不可分。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你会惊讶于啤酒这个舶来品就这么适应了这座城市,骄傲了这座城市。1903年,为了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德国人在青岛开办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其主体就是现在游客参观的博物馆的前身,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不过是如今青啤一天的产量。

  物以稀为贵,在当时,青岛啤酒可是个“奢侈品”。后来,在西方多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时期,青啤还在批量出口,广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即使时光流转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逐渐爱上了啤酒的滋味儿,可想喝青岛啤酒,得下饭店,点上菜,,才能买上一碗。那会儿一般老百姓可进不了饭店,好在等到八月十五和春节,青岛居民可以凭券一户买上5瓶。

  说起来,青啤还是最早的国宴用酒。在青啤博物馆,能看到这么一张单子,是钓鱼台国宾馆工作人员前来协调调酒的证明。一直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青啤才真正焕发了活力,青岛啤酒才真正进入百姓家,成为深受喜爱的日常消费品。

  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精神领袖”——弗朗西斯·麦奎尔在参观青啤博物馆后写道:“我来了,不仅学到了青岛啤酒的历史,还了解了青岛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

  虽然最初动意不过是为了给2003年青啤百年厂庆祝贺,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完成的却是企业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提升。在这里,能看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商标注册证,看到中国最早的胶片广告,还有被称为“爷爷电机”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门子电机,用紫铜手工打制的“奶奶糖化锅”。还有德国人建厂时的测糖表、厂区图纸,日本人经营时期能装6升啤酒的酒瓶、洗瓶机,其后是国民政府接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市场开放……登上自动扶梯,看见玻璃那边现代化的生产线,何止是历史,它浓缩着的,是啤酒这个舶来品和青岛这座城、这片土地的人民逐渐血脉交融的百年,是国的崛起,城的变迁,人的尊严、欢乐和情感!

  一馆,一街,倾城之狂欢

  在青啤博物馆里,有两处品酒的所在,或者说有三处:一处是参观完二次发酵车间之后的中途小酒吧,可以品尝刚下线的原浆啤酒,香醇甘爽,不可错过,也可以制作个性酒作为纪念;一处在整个参观的最后,是个快乐的大酒吧,提供冰爽的纯生啤酒,经常看到游客们或三两闲坐,或八九成群,开怀畅饮;而所谓的第三处,其实是没得酒喝的,它叫“醉酒小屋”,就算是滴酒未沾,进去之后也立刻就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一定要拉着靠墙壁的扶手才不至于跌倒,小屋外面有一个即时视频,外面的人们会清楚看到里面形态各异的“醉鬼”,忍不住也要进来一试,这处所在,不喝酒的人们也能体验一把醉酒的感觉。

  青啤博物馆做的是“特别”用心,从这醉酒小屋就能感受到。董方告诉记者,在建馆之前,青啤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业旅游,当时他在集团办公室,就负责这块,但非常简单,就是从会议室介绍介绍、喝喝啤酒,参观一下生产线;及至决定建馆,经过考察学习,青啤明白了工业旅游说到底是在做旅游,而不是工厂;它的管理模式、运营思路和车间生产是截然不同的:不仅是文物的保护、展览,更是一种品牌营销和文化旅游,参与、互动、娱乐,这些要素在设计时就要被着重考虑。

  “开始很困难,跨过这一步就好了。”董方表示,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企业特别适合搞工业旅游,譬如可口可乐,其展示馆和工厂总是配套建设,而且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许多都没有见过工厂,客观上有知晓的需求,但作为旅游,就不能是说教,不能是上课,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去琢磨。而且还要不断改进、更新,像青啤博物馆内的醉酒小屋、个性酒、无线讲解器、导览机、自动扶梯、电子大屏幕等等,都是这样逐步增加的。

  所以,尽管对于青啤来说,并不需要这个博物馆本身赚钱,但博物馆的运营情况还是好得出乎意料:2010年,参观量超过50万,收入超过2000万元,其中尽管门票的收入还是占大头,但纪念品等也已经占到了35%。

  旺盛的人气为登州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市北区实施改造,将这里打造成了“啤酒街”,开街即受热捧,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啤酒节”。而以青啤为核心参节单位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也已连续5年获“中国十大节庆”之首,成为亚洲第一的啤酒盛会,每到8月,便是倾城狂欢。现在,以登州路为中心,2.5平方公里的商务休闲街区的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一座小小的博物馆,在对产业、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上,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本报记者 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 朱婷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