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份抗战报刊收藏记述峥嵘岁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09:37 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一篇篇洋溢着浓厚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需要记忆的亮点。红色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灵魂的震撼力,是任何文字符号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浸透太行儿女鲜血的红色文物,是留给千秋万代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为迎接这个日子,杨宏伟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收藏的300多份“红色报刊”一一检查,将其中保护措施不满意的地方加以完善。在他的眼里,这些被外人称作“红色收藏”的报刊是“文物”,是千金难买的宝贝。

  一个多月前,在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大型红色藏品展”中,杨宏伟精心挑选的140多份珍贵报刊,以及他珍藏的40多份边区币钞、各种股票,曾引起了收藏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着迷历代钱币

  今年56岁的杨宏伟是长治市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他因收藏300多份抗战时期太行、太岳根据地出版的图书、刊物、报纸,而被媒体冠以“三晋红色收藏家”的称号。目前担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三晋集报协会副会长、上党钱币研究会秘书长、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多个职务。

  1948年,杨宏伟的父亲杨林玉从河津市庄头村老家到吕梁山投身革命。从小在革命家庭成长的杨宏伟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这也成了他后来专注于收藏红色报刊的思想动力。

  参加工作后的杨宏伟进入到长治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之余,杨宏伟开始迷上了钱币收藏。从历朝的货币实物,一直到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各套人民币,都成了杨宏伟追逐的对象。

  “上党历史悠久,上党的货币文化如同久远的古地域文化一样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几年前,作为上党钱币研究会秘书长的杨宏伟先后和会员秦黎、王三奋在沁水与长子县交界处收藏到汉朝四铢“半两”铁质铸钱模范,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经过大家的辛勤集藏,研究会里每人平均收藏的古钱币种类达到2500余种,时间跨度历经数十个朝代,藏品展现了中国长达 4000余年的货币历史沿革。”

  多年的历练,让杨宏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钱币收藏着迷的老杨将自己淘宝的经验以及对中国钱币发展史的研究写成文章投到了专业的期刊,先后在《中国文物报》《中国钱币》等知名报刊杂志发表,引起业界关注。

  钟情红色报刊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钱币收藏领域小有成就的杨宏伟开始迷上了报刊收藏。“古玩市场刚刚兴起时,大家关注的目标大都集中在钱币和瓷器上,没有认识到根据地报刊的珍贵性,甚至有人把它当了包装纸。”对于最初收藏红色报刊的经历,杨宏伟记忆犹新:“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长治市初开的莲花池古玩市场寻觅古钱币,看见有位小商贩用一张抗战时期我党编印的《黄河日报》,包裹着一只民国时期的普通破碗,我便上前询问碗价,对方回答"25元"。再问报纸价,小贩吃惊地反问:"这烂纸片你也要?随便给个块儿八毛算啦,没有零钱送给你也行"。”

  出于对红色藏品前景的看好,杨宏伟一下班就往古玩旧货市场跑。“每个月的工资,大多被他用来买了各种收藏品。”从红色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妻子赵建萍虽然有时也会唠叨几句,但对于老杨收藏红色报刊很是支持。

  原本拮据的经济因为杨宏伟的收藏更加吃紧。无奈的老杨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以藏养藏”。随后,他在长治城隍庙开起了一家古玩店,靠鼓捣古玩继续自己的红色收藏。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珍贵文物,他一有闲暇就往乡下跑,上党老区各县他几乎跑了个遍。

  20多年来,杨宏伟共收藏“红色报刊”300余种。老杨告诉记者,他的红色藏品主要包括从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各类图书、刊物、报纸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独家珍藏。在他的红色藏品中既有当时晋东南最先进的印刷品、八路军总司令部主办的刊物《前线》,也有抗战初期太行根据地惟一一份铅印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既有赵树理编辑的《黄河日报》《人民报》,还有反映民兵劳武生活的晋冀豫区(太行区)武委会机关报《太行民兵》。

  2006年3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杨宏伟编纂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一书,将其所藏百余种珍贵报刊公之于世。这本书也成了目前研究抗战前后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发展史的权威资料。

  慧眼识得珍品

  在杨宏伟收藏的“红色报刊”中,有一份抗战前在长治出版的《民声日报》。这份被老杨视为珍宝的旧报纸,是他在雪地里骑行6个小时的“战利品”。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寒冬,老杨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听说住在壶关县的一个平顺人,收藏了一份抗战前的报纸,叫《民声日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报刊收藏领域涉猎广泛的老杨知道这份报纸的价值。他当即要骑摩托车前往壶关,由于大雪初停,路上积雪很厚,担心他安全的妻子与他一同前往。几十公里的路程,老两口愣是走了6个多小时。看到想象中的那份《民声日报》,老杨早忘了路途的困乏。经过一番“斗智”,最终以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份报纸。

  杨宏伟翻阅了能够找到的所有新闻史料,“都没有《民声日报》相关记载。基本可以判定,我收藏的《民声日报》是首次"重见天日"。”不久后,当地一家报纸以《民国时期的长治〈民声日报〉填补了山西新闻史空白》为题,报道了老杨的“新发现”。

  这份填补山西新闻史空白的《民声日报》繁体石印,竖排,四开两版。社址标明在“长治西街莲花池”,“零售每份铜圆八枚”。“《民声日报》是一份民办报纸,创刊于1933年。”

  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旅奋起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民声日报》连续报道了当时发生在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抗战”。杨宏伟收藏的这份《民声日报》日期为“民国22年三月九日”。这一天,日军进犯长城军事要地喜峰口、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守军二十九军将士组织五百人大刀队,夜袭敌营,毙敌千人,夺回喜峰口。“喜峰口大捷”五百壮士仅二十余生还。

  作为一份在长治地区发行的报纸,《民声日报》当天头版头条是一组新闻集纳,均为长城抗战,并配发3条相关短消息。《民声日报》第二版为副刊,载有评论、连载小说。在这份出版自1933年的“老报纸”上,中缝还刊载有三则商业广告,分别为戏园、书店、照相馆广告。“报纸的发展和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从报纸的广告上,可以管窥当时长治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

  苦乐自在其中

  杨先生的好友、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田秋平先生,在一篇《有心有为有目标》的文章中谈到杨宏伟时,仍对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好多年前,老杨和我们几位收藏者到潞城微子镇一个村庄,老百姓阁楼上一大堆的旧报废纸谁也无暇顾及,独杨兄慧眼识宝,满脸的尘埃、满手的灰垢换回的是战争年代根据地早期出版发行的《胜利报》《黄河日报》《抗战生活》。几张旧报纸,他却看到了里面无限的历史文化空间,看到了新闻从其间透出的斗争力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的他便更加注意对旧报刊的收藏。多少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乡村的寻觅,藏友的交换,市场的淘宝,人们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谈到收藏中的酸甜苦辣,杨宏伟只是笑一笑:“收藏就是个苦活,需要你扎下身子。”

  “朱老总在评价华北《新华日报》时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新华日报》每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了千万颗炮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份报刊都是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激发边区军民抗战意志的特殊"武器"。1942年日军"五月大扫荡"中,包括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在内的数十名新闻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当年用生命在办报,我们现在只是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这份红色记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战争年代出版报刊非常艰辛,由于敌人重重封锁,印刷物资缺乏,设备落后,再加上敌人频繁扫荡,危险极大,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经常冒着炮火转移,与敌人周旋在千沟万壑之间。可惜的是,这些当年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太行精神的报刊,历经战火硝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政治运动,以及虫蛀鼠啃、潮湿腐烂和数十年的自然风化后,能留存至今的,已是寥若晨星,因而也就非常珍贵了。”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杨宏伟说,一份报刊就是一个历史载体。“当你得到一份珍贵的报刊资料时,就有可能通过它解开一段历史谜团。”收藏红色报刊的过程虽然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对于老杨而言,同时也是幸福的。

  “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这是老杨对自己收藏红色报刊的总结。他希望自己的红色收藏能向人们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住弥足珍贵的太行精神。本报特稿 转载必究

  本报记者 姜军旗 文/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