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超山的文化探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6日 15:56 新浪收藏 微博

  一、超山文化开创发展期

  (五代后晋时期至北宋时期,大约公元937年-1126年)

  从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分析,超山最早在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前,已有高僧在此开山结庐,遍地植梅。南宋咸淳年间何熹之的《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记载(《唐栖志》卷七)。

  超山在五代后晋时期就建有寺庙道观,昔日是宗教传布和活动的场所,当时游人已盛。在超山大明堂内观音殿内,原供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观音大士像刻石。

  超山风光宜人,洞壑幽奇。早期的景点主要集中在超山南坡的“龙洞——黑龙潭”区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云洞”,北宋赵阅道题“海云洞”三字;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杭州太守赵抃(公元1008-1084年)到超山游览,写下著名的《游海云洞》诗:“缥缈齐云阁,遥闻摸石池。物华春已盛,人意乐无涯。罗绮一山遍,旌旗十里随。花棚夹归道,绕骑看星驰”。这首诗将900多年前游客满山、花棚夹道的超山盛况第一次推向主流社会,引起世人关注,在超山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二、超山文化持续繁荣期

  (南宋时期至明中晚期,大约公元1127年-1628年)

  南宋定都杭州后,超山兴修大量宗教建筑物,声名也越来越大。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超山改建报慈圆满院。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干旱,祷雨海云洞,感应,赐额“通灵之祠”。宋淳祐六年(公元1241年),超山建化城庵;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建聚秀庵;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9年),建化城庵,重建惠济庵;明洪武初年(1368年),重建大圆庵;明洪武六年(公元1374年),重建聚秀庵。

  到了明代中期,塘栖一带的达官显贵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风光迷人的超山作为退休归隐之地,陆续修建一些祠堂或宗教建筑物。

  这一时期的重要景点主要集中在超山主峰的“中圣殿——上圣殿”一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真武庵”和“天门山”。超山的宗教由道教占主导。

  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年),塘栖丁氏家族购下了海云洞地块,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曾官至云南布政司的丁养浩在69岁那年辞官归里,爱超山之秀,在海云洞侧筑室“青霞洞天”,并在超山龙洞外建祠祭祀;后来,其子丁之乔把他父亲也一起供奉在祠堂里,称为“三先生祠”,镌刻了海云洞摩崖石刻群,并建造了垂云阁、松坡小筑、保寿堂、齐云阁等建筑。

  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3年),塘栖名宦卓明卿在超山募建真武庵建筑群,即上圣殿,又名纯一院。卓明卿在《登超山绝顶》诗中写道:“秋空鸟道极高寒,两腋天风化羽翰。飞步直凌双柱上,银河咫尺侧身看。”

  超山独特的山水风光也吸引了明代重量级人物、内阁首辅(宰相)朱国桢最后安葬在超山南鲍山。官至太仆寺卿的塘栖水北人邵锐也将归葬之地选在超山,他在《汲泉煮茶》中描摹了自己年迈时向往重上超山坐禅、采茶的心愿:“栖溪老人鬓欲华,杖藜方外谒袈裟。云端度岭青天近,松下乘风白帻斜。峭壁坐禅飞锡杖,空堂演法雨天花。明年此兴迟迟日,重到南山看采茶。”

  三、超山文化走向顶峰期

  (清初至民国时期,大约公元1616年-1949年)

  清代以来,许多塘栖籍的学者、诗人为超山推向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常常邀请一些当时很有影响的鸿儒大师来栖水超峰,咏怀唱和。像清代著名词人张应昌、谭献都是到塘栖访友时,顺便游览超山,将有关超山的诗词作品写入集子,进入世人的视野。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也是到塘栖访好友夏同声(名臣夏同善的堂弟),在夏同声陪同下游览了超山,写下有名的《超山梅花记》。

  随着超山文化进一步影响到全国各地,至1923年,以兴建宋梅亭为标志性事件,将超山文化推向高峰。

  这一时期的重要景点主要集中在超山北坡的“梅花坞——报慈寺”区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香海楼”和“宋梅亭”,时人将各处景点归纳为“超山十二景”。

  修筑山道石磴

  在超山文化中,兴建宗教建筑物是一条主线。清顺治初年(1644年),何思川与僧无染一起,募缘修建化城庵;顺治十二年(1655),圆成、圆兴重建上圣殿、中圣殿,卓麟异撰募疏;乾隆年间,僧豁然募建大圆庵;咸丰六年(1856),拓建真武殿。

  值得关注的是,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超山的僧侣大规模修筑山道石磴,由洗心亭至达山巅。这为超山进香朝拜、旅游观光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这个历史时期,超山一些宗教建筑物曾遭到严重破坏。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四月初九夜,太平军焚上圣殿;清咸丰十一年冬(公元1861年),太平军焚毁化城庵、六观庵。到咸丰末年,塘栖镇周围及超山、丁山湖一带的宗教建筑物基本被毁。

  同治初年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社会渐趋安定,超山的寺庙、景点陆续重建,超山的宗教文化也由道教占主导地位开始向佛教转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僧明德重建中圣殿,俞曲园书额“妙喜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僧惺赏重建上圣殿;清同治六年,塘栖人重修化城庵;清光绪年间,沈澄出家为道,绘画募资,在六观庵址修筑老君殿,改称福清宫;清光绪十四年,塘栖人汪道生、夏同声、沈金简在观音庵修筑弥勒殿三间。

  民国时期,以劳少麟、汪坚清等为代表的塘栖士绅,对大明堂一带超山景观有着持续的建设,推动了超山文化发展光大。

  构筑宋梅亭

  超山文化的另一条主线是梅文化及其金石文化。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超山文化因中国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而达到顶峰。

  民国十二年(1923年)仲春,吴兴人、书画家周庆云应亭趾人、著名画家姚虞琴邀请,与杭县文人王绶珊等人共游超山,他们见报慈寺香海楼前环植老梅数十株,苍苔鱼鳞,虬曲如龙,心甚奇之,就与友人约定,在宋梅旁构筑小亭。他们又寄书吴昌硕,请他画一幅宋梅图。3月,吴昌硕来超山观梅,为宋梅亭撰联,在香海楼画《宋梅图》。当年12月,宋梅亭落成。周庆云撰写亭碑,吴昌硕勒石“宋梅小影”一幅。

  吴昌硕先生一生爱梅,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的诗句。1927年春,84岁高龄的吴昌硕先生闻知超山梅花盛开,与儿子吴东迈等一起赏梅。他在宋梅前再三仰望,驻足不前,对儿子和报慈寺正法禅师表达“愿百年后埋骨香雪坞”的心愿。1927年11月29日,一代艺术大师在上海辞世。1932年冬,吴昌硕墓竣工。下葬之日,瞻仰者成千上万,参加葬礼的有国民政府浙江省省长、杭州市市长、杭县县长及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和日本友人。

  设立超山站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 由塘栖人士参与投资的民营杭塘公路建成通车,在超山设站。发达的现代交通推动了超山旅游业发展,也为超山蜜饯的外运提供了快速的通道,进一步传播了超山文化。

  四、超山文化复兴提升期

  (1949年——)

  1964年,超山文化留下了中国当代书画发展史中的一段佳话。潘天寿与吴茀之、诸乐三3位中国书画大师共作《长春图》,这幅纵131厘米、横260厘米的巨幅国画由潘天寿画石,吴茀之画松,诸乐三画梅。

  文化革命时期,超山文化中的一些历史遗迹遭受严重破坏,吴昌硕墓、姚虞琴墓被毁,唐吴道子观音像碑等文物被砸。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超山文化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92年超山景区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编制《超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94-2010年)》,并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

  2008年5月,区政府批准《超山风景区综合整治与保护利用方案》,并对整治范围、内容、组织机构设立,一期工作安排、要求以及工程进度等方面作了明确。2008年10月,超山综合整治与保护利用工程一期启动,力争建成中国第一流的赏梅胜地、创作佳地、佛教胜地、居住福地等旅游综合体。

  2009年2月15日,首届中国杭州超山梅花节将超山文化进一步推向中国和世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