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拾荒半年 从破烂里提炼时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3日 09: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微博

  成都商报记者 乔雪阳 实习记者 严仕康 为您摄影报道

  4月1日下午,一个名叫“时间故事”的当代艺术装置展,在一片近似荒地、路途难寻的废弃厂房区开幕,展出了十几件装置作品。它们大多看起来粗糙、破旧,实际上也确实是由一堆废弃物品改造而来。然而,就是这些陈列在空旷厂房里的“破烂”,却令许多艺术家们感动不已,甚至有人在现场流下眼泪。

  一场设在荒地里的展览

  艺术装置展

  就在一位初中同学原来的厂里

  说实话,这个展览简直不可能拥有大批观众展场位于成都中和镇老成仁路黄土场的双龙村家具工业园。这里不仅偏僻,还位于一片没有标识的荒地里。四处都是乱砖碎瓦、残石断木,只有一条通车的水泥路指向这几间旧厂房。如果不是艺术家陈献辉提前在大路上接应,给记者的采访车带路,我们绝对找不到地方。

  为什么要选这里呢?陈献辉说,就因为这个地点本身的意义,也构成展览的一部分。“我小时候就是在中和这一带长大的,周围的一草一木都牵扯童年的记忆。”后来,他先后考入四川美院附中和四川美院,毕业后又去了川音成都美院当老师,这些年里,这片小小的故乡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最早这里就是一片农田,渐渐地发展轻工业,主要是家具和皮鞋加工厂,就有了现在的这些厂房。然后,我听说下一步这里要规划成领馆区,这下就洋气了。”陈献辉笑着说,“短短二三十年,变化太大了。”

  在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闫城眼中,陈献辉是一位“对时间极度敏感”的艺术家。他的油画作品早年画了大量的关于“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厂房,空旷的大车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职工宿舍、围墙外茂密的大树,还有鹅卵石滩上行走的人、静谧的火车厢等等。

  陈献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可以算是他第一次做大型的装置展,动机也是因为对时间和变化的感慨。据陈献辉介绍,这几间厂房是他一位初中同学原来的厂。“很巧,去年底我们初中同学聚会,差不多有二十年没见面了,原来的小男生小女生,一下子都拖儿带女,孩子都可以开初中同学会了。这更让我对时间的流逝充满感触。”

  所有作品一周后埋入废墟

  拾荒半年

  用废铜烂铁讲述“时间故事”

  得知同学的厂房即将搬迁后,陈献辉接手了剩下的“外壳”,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在厂房周围50公里的范围内,像个拾荒匠一样孜孜不倦地又挖又刨,加上到处捡拾,最后收集到了几吨“垃圾”,包括旧鞋、碗碟、碎玻璃、弹簧床、废铜烂铁、干枯的树枝、烧焦的房梁……

  然后,他把泥土填进组合得如同城市布局一般的竹筐、抽屉、草帽甚至窗棂里,在上面撒满草籽,到展览开幕时已是碧草如茵,仿佛一座“迷你古城”的遗迹,被野草覆盖了昔日文明;他在斑驳的白灰墙上用水墨画出成群的鸟雀,墙角点缀干枯树枝,然后在墙上安插点燃的蜡烛,仿佛一座对旧日时光的祭坛;他还不惜租来挖掘机翻出一块巨大的慈竹根,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竹子桩,然后直接放在展览现场,告诉大家这附近的某处,曾有一片翠绿茂密的竹林。

  如果要给这些作品划分一个类型,那么它们很符合起源于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标准用日常的、普通的,甚至廉价的材料,组装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面貌往往粗糙平凡,和杰夫·昆斯那些闪亮华丽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艺术家赋予其中的寓意和为之倾注的心血。

  “时间故事”所呈现的这批作品就是以作者的执着、单纯与诚恳感动观者。作品本身不值多少钱,事实上陈献辉也压根没打算拿它们卖钱这厂房马上就到拆迁的最后期限,最迟4月8日动工,所有这些他辛苦了半年收集布置的“破烂”,也将被埋入废墟中。

  “所有人都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一个过客,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告别过去的过程。”他说,“我只想用这场展览告诉大家: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逝去的一切永不会再回来。”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