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红色收藏不怕倾家荡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9日 07:24 东方今报 微博

  □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耿彩霞/文 记者 左朝君/图

  他,小时候,深受文革思想的影响;他,14岁痴迷于红色收藏,至今藏品已达2 万件;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收藏”事业中,对待每一件藏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使后人通过自己的藏品,了解过去的真实历史。他就是济源市铁岸村60岁的赵长宣老人,近日,记者与他面对面交流,深刻感受了这位退伍军人,一个红色收藏家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熏陶】 一本毛主席相册开启收藏之门

  7月14日上午,记者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赵长宣家,刚一进屋门,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家里除了厨房之外,每一个房间内都放满了他收藏的红色藏品。

  谈起收藏红色藏品的初衷,赵长宣回忆道,195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在四川部队当兵,深受“文革思想”的影响。当时,他的排长拥有一本毛主席各个时期彩色照片的相册,看到赵长宣很喜欢,就割爱送给了他。

  赵长宣得到这本相册后,精心爱护,在部队年终上缴所有物品时,他偷偷地把相册留了下来。1971年“林彪事件”出现后,要求把所有与林彪有关的东西全部销毁,“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就偷偷地藏起了相册。”赵长宣说。这一本毛主席相册,激发了赵长宣的收藏热情,开启了他的红色收藏之门,当时他才14岁。后来,凡是遇到红色藏品,赵长宣就开始留意收藏。

  【倾注】毕生精力用于收藏

  赵长宣家每一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堆放着他收藏的红色藏品,小人书、奖状、钱币、红木椅、电话、茶壶、食盒,还有大大小小的名人像章、塑像。形形色色的柜子、箱子、盒子层层叠叠,里面珍藏着各类宣传画、瓷器、照相机、钟表等藏品。

  记者注意到,赵长宣很用心,对于每一件藏品,他都精心整理,有很多类别的藏品都形成了完整的系列,比如,铜锁系列、铃铛系列、钱币系列、茶壶系列、画册系列等,这些成为赵长宣引以为豪的“财富”。

  赵长宣把收藏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怨无悔。赵长宣告诉记者,他主要收藏红色藏品和民俗工艺品,40年来,他收藏的藏品达 2万余件,而每一件藏品都像他的孩子一样,他都百般呵护,精心照顾。

  40余年痴迷“红色收藏”,赵长宣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为了收藏,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陕西、洛阳、开封、重庆……10年前的一天,赵长宣在济源漭河机械厂见到了一尊175cm的毛主席塑像,喜欢得不得了,见到就抱住不放,欣赏了又欣赏,最后,他不惜倾尽身上钱财,几番周折,最终在沁阳买到,如愿把这尊塑像捧回了家。

  【辛酸】40年来对家人关心甚少

  提起赵长宣的收藏之路,记者感受到了他一路走来内心的痛楚与辛酸。

  “我刚开始搞收藏时,父母都很不支持,他们不理解收藏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后来,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用于收藏,妻子看到我像着了魔似的,曾多次劝我放弃。”赵长宣说,“有时候,我也会想,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但只要想到如果我不做,那么来做这件事情的人就又少了一个,我身上担负着一种责任,我就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了。”

  赵长宣告诉记者,40年来,他为了收藏,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照顾很少,有时,为了购买一件价值较高的藏品,他不惜把儿子和女儿的零花钱都用于收藏。

  “有时,女儿和儿子也抱怨我,但是想想,毕竟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会原谅我的,如果我停止了收藏,那么将会影响多少代后人啊。”赵长宣脸上露出了对家人的愧疚。

  虽然,整个收藏之路,赵长宣走得很辛苦,很心酸,但是他告诉记者,收藏可以使他的心情好起来,由于一心钻进收藏,没有时间去想那些烦心事,他现在每天都很满足,很快乐。

  【心愿】 让更多的人欣赏红色藏品,了解历史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这是赵长宣收藏的宗旨。

  近年来,赵长宣的2万件红色藏品多次在济源庙会上、庆七一红色收藏展览会上展出,不仅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更使他们从中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济源人,赵长宣也十分注重收集家乡的“红色宝藏”。他收藏的济源史志,内容广泛,有铁路志、粮食志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专门反映农村民兵生活的电影《传枪记》红遍大江南北,讲述了河南某地农村薛爷爷一家,祖孙三代民兵传枪、接枪的故事。电影通过祖孙间传枪和接枪的动人场景,表现了老一代民兵向青年一代民兵先传思想后传枪的心路历程。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留庄民兵的真实素材创作而成的。”赵长宣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关于留庄民兵的全部史料。

  “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再过几年也跑不动了,我担心我这一生的心血会失传,我想让它们有一个好的归宿。”赵长宣说出了深藏在内心的担忧,“如果有人出资在济源设立一个固定展点,或者是有一个废弃的学校,把他的全部藏品展出,把这些最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我就心满意足了。”

  ■ 记者手记

  采访赵长宣老师时,我深深地被他对红色收藏的痴迷感动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用于收藏,把每一件藏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百般呵护,生怕他们受到一点点委屈。但深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最大心愿,是通过自己的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了解真实的历史。但记者真切感受到赵老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老人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他呢?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