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谈收藏:藏品的最后归宿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1日 14:54 《收藏·趋势》

李津、龙美仙、蔡小松、仇国仕等在纽约亚洲艺术周。 李津、龙美仙、蔡小松、仇国仕等在纽约亚洲艺术周。 蔡小松与大都会馆里面的中国式庭院。 蔡小松与大都会馆里面的中国式庭院。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中国风格山水画。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中国风格山水画。

  2012年春天,沾艺术家蔡小松的光,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他的作品在纽约富勒大楼做了题为《中国文人》的专题展览。策展人龙美仙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作了香港苏富比(微博)的CEO,在纽约收藏圈有着极高的声誉。美仙很早就告诉我,她的好朋友杨致远邀请我们去喝下午茶,一起聊聊中国水墨和收藏的话题。

  早上,杨致远带着太太一起来看展览。挺低调的,没有国内常见的大牌到场时那种前呼后拥的架势。小松本来就是IT盲,雅虎的创始人对他来说,完全也是no sense。下午,如约去了杨致远家。没想到,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茶聚活动,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太部总监、旧金山博物馆馆长和亚洲基金会会长都请了来,当然还有苏富比、佳士得的高管,他和太太的收藏俱乐部成员等。于是,围绕着我们为什么收藏,我们该怎么收藏,收藏的价值等等展开了一次热烈的讨论。

  艺术产业链上的各种心思

  博物馆、艺术家、基金会、收藏家、拍卖行、评论家、策展人、媒体这些艺术圈的各种势力是很难得坐在一起,听听对方想法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最理想的归宿是博物馆,因为博物馆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和艺术史直接挂钩。记得很多年前,在巴黎奥赛美术馆,蔡小松就怔怔地看着罗丹的雕塑说:艺术家在这里,才算是死得其所。博物馆之后,才是收藏家,从现实利益来说,这是实现经济回报的部分。

  收藏家毫无疑问地希望自己选中的艺术品是博物馆级别的,有朝一日,能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那般,在大都会博物馆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展馆,把个人的收藏分享给公众,最大意义地实现收藏家的社会责任。当然,如果收藏家幸运地和艺术家共同成长,能够在艺术家爆得大名之前收藏到精品力作,并与拍卖行获得良性互动,随时可能变现获得高投资收益,更是令人欣慰,尽管越是这样的作品越少于拍卖行现身。

  对于博物馆来说,自然希望收藏家将手中国宝级的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丰富藏品,更好地服务公众。

  拍卖行呢,左手需要发现更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家,右手就要找到愿意跟随你的买家。

  实现这些良性互动关系中,策展人,评论家,媒体等等一个皆不能少。

  之所以废这么多话来解释这些关系,是因为在艺术品市场日趋火爆的当下中国,这些机构与个人的定位与各自的职责其实并非像想象的那般清晰。很多时候,膨胀欲望所滋长的各种乱象,本身就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而谁来负责引导?如何来制定规则?违背了规则,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在当下中国,似乎都悬而未决。以至于丑闻不断,一边令人趋之若鹜,一边又雾里看花,不明所以。

  博物馆馆长的收藏建议

  杨致远,这个在中国人看来的IT新贵,在自己俯瞰中央公园的豪宅里,提供了一个平台。他始终谦逊地倚靠在家中的门廊边,抱着手,举着酒杯,时不时提一些关键的问题,而他那温婉大方的妻子,静静在一旁微笑着招待来宾,完美呈现了一个女主人的魅力。坐在他家那幅刘丹的《民国小词典》(这幅刘丹作于1991年的作品由纽约苏富比2007年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下主人位的则是三位博物馆馆长,也许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关于收藏的问题上,博物馆这个非盈利机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制定者。

  三位馆长面对这些不同立场的人,围绕艺术家和艺术品各自发表了十五分种演讲。主题无外乎:谁才是值得投资的艺术家?谁来决定这是值得投资的艺术家?

  毫无疑问,茶聚的藏家们纷纷希望博物馆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这是一个看似责无旁贷其实压力巨大的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互不买账甚至越俎代庖都时有发生。艺术家亲自跑到前台,指使相关人士联手哄抬拍卖价格几乎不能算新闻。博物馆场地可以按天出租,各种入流不入流的展览均可以通过金钱实现瞬间的博物馆地位,混淆视听。博物馆因为经营压力而与商业苟且,导致展览水平参差不齐,误导公众。某些策展人、评论家、画廊与拍卖行联手炒作更是心照不宣。故而,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恰恰是命门所在。

  旧金山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的两位馆长谨慎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确实,对于这些老牌博物馆,从前只展览经过艺术史大浪淘沙后浮现的艺术家作品,如今也面对是否要遴选新生代艺术家以及如何展示这些作品的问题。尽管纽约、旧金山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但类似大都会这样的世界顶级博物馆也希望用新的展品以及新颖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与时代互动。

  然而,纷繁复杂的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一些怪异的面貌,譬如中国从山水文人艺术到政治波普之间并无有效过渡。中国人从水墨到油画到今天打破一切材料界限的当代艺术间,无论材料还是手段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断裂感令西方博物馆研究东方艺术史的专家也颇感困惑。为此,几位博物馆专家一致倾向于推荐藏家去选择有中国文化传承、完美衔接历史与当下的艺术家,因为对于大多数专注于东方艺术收藏的藏家来说,陌生突兀的革新究竟在浩瀚的东方艺术史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尚且难以定论。

  毫无疑问,会对东方艺术感兴趣的藏家,起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了解并认同其中趣味的人。东方艺术在世界艺术的版图上,应当始终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非对西方流行艺术亦步亦趋。这点对于注重传统与经典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更显重要。在他们看来,能展示一个有序列的、渐变发展的东方艺术图景才是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展区的使命。关于这点,在我随后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即得到了契合的体验。其时,恰逢傅抱石专题展。看着傅抱石的山水、云冈石窟的壁画以及中国式庭院亭台楼阁、文人书房陈列交相辉映,而当代艺术家展望的不锈钢雕塑灵璧石则在一隅验证了他们的说法。我想这也是为何苏富比在纽约亚洲艺术周特别策划《中国文人》展的原因。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从“五四”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似乎该有一次再度反省。国家的自信与文化的自信当生息相通,那些曾经代表中国审美精神的笔墨意趣,与承载中国文人理想的山水文玩,除了其本身曾代表的世界最高级别的艺术造诣上的高雅精妙,更蕴含无限宁静和谐的宇宙智慧,放之今天的世界,更显价值。

  期待国内艺术市场的良性循环

  此后的讨论热烈而充满质疑精神,常让发问者和回答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与国内常见的研讨会互相称颂大相径庭。最后,大家艰难地达成了三个共识。

  首先是关于艺术家的共识。这点与国内片面根据拍卖成交记录所做的所谓艺术家排行榜大不相同。如何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地位?在这里,更需要获得来自方方面面的“共识”。必须是学术、市场、媒体、藏家与公众最大程度的共同认可。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在这里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经过时间锤炼和各方面论证的艺术家,仅靠所谓的成交记录跻身顶级是难以持续的。他们陈述的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艺术家,其作品的身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可能在大陆、香港与纽约相差悬殊,更不可能前一分钟千万元成交,后一分钟就以流标而告终。

  其次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收藏者的问题。纽约苏富比给出的建议是,尽可能地认识你所关注的艺术家本人,能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个人爱好与工作习惯。你对一个艺术家了解越深,越有可能收藏到其创作黄金时期的精品力作,同时也规避了买到伪作或者应酬作品的可能。而苏富比也将在2013年总部大楼开设苏富比画廊,定期展出策展人亲自于全世界精选的艺术家作品,帮助藏家有新的渠道获得作品。同时他们的艺术顾问也常年服务各种高端藏家,直接为藏家制定符合他们趣味和风格的收藏计划,并有能力为他们提供藏品更新与转让的渠道。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趋势问题,很简单也很重要的结论是——我们正站在中国艺术收藏黄金时代的开端,一切才刚刚开始。

  茶聚持续了接近三小时,而我在想的是,一个理性的负责任的艺术市场,需要多少个像杨致远和他那优雅得体的妻子这样的好藏家。他们的存在,对于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营造智慧的氛围,以及引导更有价值的艺术收藏趋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这都是杨致远这样因建立标准,打造系统而获得巨大成功企业家所擅长的事情。

  是夜,光顾纽约苏富比春拍预展现场,一个打扮艳丽的东北大妈问我:假如我在这儿只买一件,别管钱啊,你觉得买哪件升值潜力最大?要是倒腾回国内的拍卖行,你觉得能翻倍吗?对此,我深表无语。这位大妈不是孤例,乌泱泱的温州团、东北客正在涌入纽约春拍现场,他们中有几个人是真懂艺术?将来有谁会在大都会或者故宫(微博)博物院捐赠一个厅的个人收藏?

  好吧,一切才刚刚开始。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