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的封口和邮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9日 11:06 钱江晚报

  现代人写好信,邮寄前有一道工序是用胶水封口,并贴上邮票。如果是十分重要的公函,为避免有人随意开拆而失密,还会在封口处盖上章,挂号邮寄,称为挂号信。

  古代官方公文的投递也不例外,只不过在纸张普及以前的战国至汉魏时代,人们在竹简或木牍上撰写公文,写完后用绳子捆扎起来,再用特制的泥巴在绳子打结处将其封住,并盖上印章,以防邮寄途中有人拆封偷看。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干燥坚硬后的泥团称为封泥,它既起到了禁止开拆的保密作用,也是一种特殊的官方邮票。

  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是古代罕见的集独裁与勤勉于一身的皇帝。

  他每天要审看重达60公斤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由于竹简用绳子连起来会有相当长度,木牍常常是叠起来放置累得很高,所以后人才有“连篇累牍”的成语来形容文字的冗长。 通信使用的木牍通常为一尺见方,因此信件也被古人称为“尺牍”。用木牍通信时,上面必须复盖一块木板遮住木牍上的文字以保证书信保密, 这种盖板就称为“检”,相当于信封。在“检”上面书写收信人和发信人姓名,称为“署”。然后,用绳子把两块板沿着预先刻制的绳槽捆扎在一起,然后在称为“印齿”的检板中心处将绳子打结,并封上特制的泥巴再盖上印,就完成了操作。

  至于古代用于公文通信的竹简,书写完成后,要紧紧地卷起来,再用特制的泥土封死,盖上印章方能交付邮递。

  现代人收到信件后,有一个拆封过程,古人收到通信简牍后也少不了这一过程。

  古代国家工作人员在拆封简牍公函过程中,会拆下并丢弃大批相当于今天废信封和邮票的封泥,中国财税博物馆有幸收集到为数不少的此类秦代封泥,它是秦代官署当年清理出来的垃圾,今天却成了人们研究秦代职官制度及其管辖隶属的重要文物。例如:少府、盐官、铁官等印章就是当年财政税务部门公文往来的纪录,少府是秦朝管理皇室财政的官署,盐官、铁官则是负责征收国家盐税、铁税的税官。由于封泥比铜印难保存,所以存世的铜印远比封泥多,一个博物馆能获得为数不少的秦代封泥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了。

  同时,封泥也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清末安吉籍的篆刻大师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他是从封泥中吸取养份,且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