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俊:半个世纪情系火花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0日 10:15 宁波日报

王才俊向笔者展示藏品 王才俊向笔者展示藏品

  数千枚毛泽东的各式像章,50多种粮油票凭证,抗美援朝时期纪念章和原始照片……走入文教街道双东坊社区居民王才俊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小型的红色历史收藏馆,尘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我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收藏,其中最爱火花,现在已收藏了6万多枚。”在堆满各色收藏品的书房中,今年85岁高龄的王才俊神采奕奕,细细讲述起他与收藏火花的情缘。

  1960年,在重庆当兵的王才俊将朋友送的外国邮票,全部换成了火花。自此,收藏火花成了他日积月累的习惯,一面通过相关刊物了解信息,一面辗转四川、广东、浙江等地,与收藏爱好者互通有无、交换藏品。

  1879年,在“洋火”占领我国市场之际,广东肇庆人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设计制作了我国第一枚火花。得到这枚“太和舞龙牌”火花,是王才俊一直以来的心愿。经过多方辗转,上世纪80年代他终于得知广东藏友有兴趣出手,但是需要400元现金———这在当时可抵得上一台崭新的洗衣机。不过,一向生活节俭的王才俊毫不犹豫,终于将这枚珍贵火花收入囊中。

  “收藏已是我的精神寄托。一张小小的火花,就是历史忠实的记录,将它们一张张拼凑起来,就是旧中国苦难和新中国幸福的最好体现。”王老特意向笔者展示了抗战时期的火花,“国货”、“救国”、“国难纪念、勿忘国货”等字样十分醒目。原来,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时,几乎所有商品从外国进口,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响应国人的爱国热情,当时国内火柴厂提出了“挽回利权”、“请用上等国产火柴”等口号,用实际行动抵抗侵略。

  近十年来,王才俊一直带着他的收藏,辗转在我市的大中小学、工厂、文化宫、庆安会馆、服装博物馆、张苍水故居等地展出。他说,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一代代青少年铭记历史。

  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许佳益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