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官员巡查过钓鱼岛(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2日 09:13 扬子晚报

刻本中清晰记载“……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杉板” 刻本中清晰记载“……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杉板” 《台海使槎录》刻本封面 《台海使槎录》刻本封面

  2012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白皮书,强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岛实行了长期管辖”,并列举“清代《台海使槎(chá)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 据考证,《台湾府志》中有关钓鱼岛的史料系自《台海使槎录》转录。由此可见,清代《台海使槎录》一书,无疑是无比珍贵的有关钓鱼岛史料。昨日,有关钓鱼岛最新史料钱梅溪手写本《记事珠·册封琉球国记略》的发现者、中国太平洋学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彭令,再次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其珍藏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初刻本《台海使槎录》八卷(一函四册),确证290年前钓鱼岛就属中国管辖。

  史证 清初官员巡查钓鱼岛

  彭令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他所收藏的《台海使槎录》刻本卷二“武备”第十三叶前半页末行与后半页首行,清晰地记载道:“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即指钓鱼岛),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杉板(有资料写作‘舢板’)。”

  对于这份史料,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2012年9月23日在北京大学(微博)国际关系学院作《钓鱼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演讲时,曾对这份史料予以高度评价。他说:“现存对中国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详细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即1722年清朝政府巡查台湾的官员黄叔璥实地视察后,撰写的《台海使槎录》的官方述职报告。其中所谓‘崇爻之薛坡兰’是指陡峭嶙峋的钓鱼岛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书中还写道:中国巡海船因钓鱼岛沿海暗沙险礁而难以驾驶,只能等涨潮才能进港。”这就说明1722年时,距今290年前,中国清政府官员就巡查过钓鱼岛,它是中国政府在290年前即对钓鱼岛实行管辖的历史明证。

  考证 传世不多为民间孤本

  关于这部《台海使槎录》刻本的来历,彭令说是中国书店2012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第420号拍品,曾为某古籍爱好者购得,后来彭令以高出拍卖成交价三倍的价钱买进,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原书八卷,一函四册。为乾隆元年(1736)北平黄氏家刻本,半叶10行,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钤有“裴永霞珍藏印”、“兰痴”、“经畬”等印章。

  经过考证,彭令发现这套刻本传世不多,“目前所能搜索到的信息,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而此部或为民间孤本。”彭令考证,《台海使槎录》一书的刻印本,民间较多见的大多为光绪五年(1879)刻印的畿辅丛书本,行款系半叶10行,行22字,版式为黑口、四周单边;另有道光廿三年(1843) 琴川郑光祖青玉山房刻印本,行款系半叶10行,行25字,小字双行同,版式为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这两种后印本与此初刻本行款版式差异明显,刷印时间也晚一百多年,文物与文献价值自然稍逊一筹。

  意义 日本的谎言不攻自破

  扬子晚报于2010年6月21日曾以《“小红楼梦”〈浮生六记〉佚文找到,钓鱼岛属中国又添铁证》为题,独家报道了有关钓鱼岛新发现史料钱梅溪手写本《记事珠·册封琉球国记略》的传奇经历。史料中一句“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虽然只有短短13个字,但意义重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样,《台海使槎录》中的“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杉板”的这27个字,切莫小看。彭令认为,《台海使槎录》乾隆元年初刻本的存世,以文物与文献的两重真实性,确定无疑地说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所谓“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等)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

  据彭令介绍,《台海使槎录》黄叔璥是清代第一位巡台御史。他出生于1680年,1758年去世。字玉圃,号笃斋,清顺天大兴金墩,即北京市孙公园金墩万卷楼人。孙公园位于今和平门外琉璃厂以西,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天府广记》作者孙承泽的私家花园。

  1709年(清康熙48年)黄叔璥考取了进士,之后担任湖广道御史、浙江道御史等职务。1721年朱一贵民变结束,清廷特别调任他与吴达礼共同担任巡台御史。翌年6月抵台后,他除了致力与朱一贵残余作战外,也经常巡行台湾各地,考察攻守险隘、海道风信,著有《台海使槎录》八卷等著作,被称为清代第一位巡台御史。

  扬子晚报记者 蔡震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