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黑皮书》揭收藏界黑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9日 10:19 投资者报

  收藏界之于普通民众而言,始终是一块充满神秘感与诱惑力的热土。无论是谁想揭开收藏界的神秘面纱,欠缺雄厚的财力和非凡的眼光,终究是无法登堂入室的。于是乎大多数人只能从那些只鳞半爪见诸媒体的报道中惊艳一瞬,却对难以窥得全貌引以为憾。

  资深电视艺术家及调查记者吴树耗时5年完成的《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正是为了弥补普罗大众的这一缺憾、还原收藏界的全貌而来。作者仿似收藏界的“深喉”,引领读者探访诸多宝地与险境、直面各类专家和藏家,既有纪实风格浓郁的细节描绘,又有宏大格局铺陈的全景纵览,令这一幅中国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

  收藏界这几年适逢好光景,各路实力藏家的蜂拥而入、相关机构与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艺术品投资成为越来越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三部曲中,吴树真实还原了多年来的收藏盛世和各方互动的景象。

  与此同时,收藏界也越来越呈现出与其他投资形态类似的特性,亦即在千姿百态的繁荣表象背后的核心推动力量,唯资金与人心耳,这就使得更加纷繁芜杂、光怪陆离。而三部曲更重要的价值,个人以为正是深入剖析了收藏背后资金与人心的运作、博弈和交融。这不仅反映在一个个收藏故事和名家访谈的细节中,也反映在作者对收藏界诸多新闻梳理和评论的字里行间中,而且相互印证、补充,成为“清明上河图”上最为绚丽和妖异的一抹色彩。

  “当艺术沦落为富豪阶级的资产,当文化的价值必须通过金钱认证,全民收藏会是怎样一种游戏呢?”

  《谁在收藏中国》:

  元青花牵扯出大阴谋

  《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各有侧重,有着自己独立的叙事与评论的逻辑构架,放在一起却又镶拼成收藏界这许多年风风雨雨的主轴。首部曲《谁在收藏中国》于2008年底杀青,甫一开篇便引出一个“惊天大阴谋”,以2005年轰动国际收藏界的“鬼谷子下山纹元青花大罐”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及其背后的诡异细节,来还原国际游资进军中国、针对国内新富人群的掠财之战。作者认为中国文物从20世纪末突然走红国际大拍场,成交价以每年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向上飙升,背后就是这个阴谋之局。这也奠定了三部曲揭批收藏界黑幕、还原真相的主基调。伴随着一个个阴谋,资金与人心的共同作用早已隐然浮现。

  “当财富走出梦境后,拍卖公司用近乎女娲造人的手段,‘捏造’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中国‘财子’,许多刚刚摆脱贫困、满足于小富即安的平稳日子的中国人,从中嗅出了一股股浓烈的财富气味:一张几辈子人趴在上面吃过饭的方桌价值数万、一只老祖母泡酸菜的瓷罐子价值十几万、一幅挂在堂屋里都嫌寒碜的旧画价值几十万……”

  如是则人心不古,高额利益的驱动终究导致沉渣泛起。收藏界的种种龌龊与不堪也不过就是人性阴暗面的又一重轮回。

  在本书中,作者将一个个当时收藏界的热点话题串联起来,彼此间既可独立成篇,又互相呼应,既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也有言之凿凿的评判,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令人有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和畅快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章节都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明察暗访,与各路人马过招周旋,这使本书节奏感更为丰富多变,迫力十足,妙趣横生。

  元青花热正是中国全民收藏狂潮的一个标志性案例,时隔多年当我们回首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从喧嚣到沉寂的过程,其间仍有颇多值得玩味之处。

  而后,作者将目光转向国内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北京潘家园,用一个个生动传神、颇具传奇色彩的收藏故事将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之处尽数勾勒出来,当然更绕不开随之而生的爱恨情仇。

  随着行文的深入,本书的火药味也渐渐开始浓烈起来。在“窃国众盗”一章中,吴树对文物偷盗的严重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述,其间还穿插着他与盗墓贼的正面交锋,言语间随处可见作者的强烈责任感。“中国文物通缉令”一章中,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作者对大量文物被盗出境的痛心疾首、悲从中来。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一章中,作者的态度更加锋芒毕露,他在财富大潮席卷收藏界的时候,文物专家面临的尴尬境遇以及某些人的异化愈发引人深思。围绕“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的观点而引起的两派文物专家大争论,更是折射出收藏界的种种光怪陆离和隐藏在背后的利益驱动和人性向背。

  此外,对于新闻媒体联手上演鉴宝大戏、拍卖公司变身魔幻大师、文物成了送礼就送的“脑白金”、全民藏宝已然成为一场数千万人参与的“愚人节”游戏等诸多收藏界的“怪现状”,作者都毫无遗漏地缕析条陈,将一幕幕闹剧的华彩乐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我几乎天天都挣扎在黑暗的人性炼狱里,不停地化妆、不住地蜕变、一次次地轮回着人世间令人憎恶的角色:盗墓贼、走私犯、骗子、奸商……以至于结束采访、文稿杀青后,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我依旧惴惴不安、魂不附体,掩卷而无法停思。”

  正是这种几近忘我的对真相的探究,使本书得以重重淬炼,成为少有的收藏类纪实佳作。

  《谁在拍卖中国》:

  佳士得(微博)与苏富比(微博)(微博)20年战略转移

  吴树一不做二不休,在《谁在收藏中国》的创作过程中,他又拟就一个3年的写作计划,来完成后两部作品。2010年初,三部曲之二《谁在拍卖中国》问世。

  “那个刚愎自用的老先生,做起事来总是不管不顾、率性而为,有时候简直折腾到不自量力的地步!”法籍著名美学家李兰对吴树如是评价。

  与前作的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创作构架不同,《谁在拍卖中国》则更加聚焦于“拍卖”这个高亮的主题。用吴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主诉点比较集中,基本上围绕“谁在拍卖”、“怎么拍卖”、“为什么会被拍卖”三方面展开。

  构架的紧凑也促成主题探讨更加纵深厚重和肆意汪洋,作者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深厚功力更加凸显。虽然拍卖是主旋律,但读者依然可以从厚实的采访和调查中获取足够多的养分,丰富关乎收藏的各方面的视界与经验。

  作者显然对自己的精心编排也相当满意-在叙事方式上,本书充分利用调查者不同的文化优势,在不同的国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讲述受访者的故事;在逻辑结构上,本书跟踪佳士得与苏富比近20年的几次战略转移——从伦敦-日本-美国-中国,并以此为线索,将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纳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格局进行分析;在思想方法上,本书尽量站在历史、文化和经济的高度,着重对中国文物市场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群,客观地进行民族化的人格主义分析。

  “记者通过对欧美国家文物市场和收藏家、古董商、拍卖行,以及有关媒体的调查采访,对西方拍卖行的商业战术进行了归纳、分析和判断,包括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拍品选择标准、价格炒作规律和后阶段的拍卖走势,在本书的有关章节中也都有所体现。”

  一如既往,案例故事的精彩性是本书尤显出色的一个关键环节。大量细节生动、语言形象的收藏故事跃然纸上,使本书虽厚却毫不显滞重,相反阅读快感连绵不断,阅读情绪此起彼伏,这不禁又要令人感叹于吴树深厚的新闻调查访谈功底以及近乎苛求自己的完备的素材收集过程。

  《谁在忽悠中国》:

  石破天惊的第一手访谈

  去年末,吴树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之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历时5年的创作过程为之告一段落。在此期间,他一度罹患恶性脑瘤,成书之旅伴随两次手术、数百次剧痛而尤为艰辛。

  新书与前两作一脉相承,但在结构上有了更为显著的切分,作者对内容布局的拿捏和火候把握更见功力。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偏于宏观和全局感,以新闻调查和深度报道为主;下卷则更侧重微观具象层面的专家访谈。

  这本书继承了前两作的优点,文字鲜活,令读者宛如身临其境,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对细节和语言的刻画,且水乳交融而成一体。在案例描述上抽丝剥茧、缕析条陈,让人叹服吴树不愧“深喉”之盛名。

  本书开篇就是“元青花梅瓶”案的亲历记,既与首部曲开头遥相呼应,又在瞬间便攫住读者的注意力。故事通篇就一个字—“骗”,但看完后不禁令人佩服行骗者心思的缜密、对收藏者心理活动的把握度和作案手法的高超。短短十来页的篇幅,读者兼“爆料人”董先生、潘家园的瓷器鉴定高手“光绪爷”、景德镇仿制梅瓶的作坊主老莫和小莫、强买强卖的“罗汉”,以及隐藏在骗局后面的大鳄温州老板和“抚州佬”等一众人物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场尔虞我诈、将计就计的好戏。在这条庞大利益链上各端的人物言行举止、利益取向一览无遗。到最后真相大白,作者原先认为的受害者实际上却是最大的赢家,其他大部分人都成了倒霉蛋,民间收藏市场的云诡波谲和险象环生尽现笔端,也符合投资界公认的“七亏一平两赚”的铁律。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已有之事后必再有。这种“每两三年都会有人做一次”的“大点的骗局”(引号中为老莫语,下同),尽管“这么简单搞笑”、“听上去很荒唐”,但就是有人被骗得结结实实,赔上百万乃至千万身家,归根到底,就是人心中无法遏制的贪婪和欲望使然。

  本书中,收藏界各色人等再次跃然纸上,这其中既有精英级别的富豪收藏家,也有收藏界的文化殉道者。作者可谓眼光全面,并未偏执于某些群体,将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图”尽可能包罗万象。

  在人心与游资的共同作用力下,收藏界的怪现状不断浮现。“同样品质的商品,从产地作坊到拍卖公司,就因为篡改了商品的真实信息,价格由2万升至200万,整整翻了100倍。如此暴利欺诈在法制健全的国家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财富大挪移的魔术表演,但在混乱不堪的艺术品市场上,我们却经常有幸亲眼目睹如此荒诞离奇的活报剧。”

  而后,作者更是得出“中国古玩市场整体违法”的惊人结论。他的调查有足够的分量,因为他曾经只身前往“著名盗墓村”,也六下景德镇暗访“官窑王”。结论背后的案例犹如一部武侠小说,江湖险恶、高手迭出,一山更比一山高,读起来实在痛快淋漓。

  古玩市场门门皆学问。作者俨然是在传授收藏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秘诀,通过那些仿制高手之口,将瓷器造假行业不为外人道的秘辛尽数抖落出来,让读者在钦佩之余,也不由对这个市场水之深、水之浑倒吸一口冷气。

  玉器中的门道同样不比瓷器逊色,还有青铜器、字画……作者都一一作出精彩描述。

  当然本书的重头部分还在下卷,无论是鉴定专家、高仿高人还是收藏达人,作者对十多位业内资深人士的第一手访谈,真正让收藏爱好者可以登堂入室,获得普通人可能需要绕许多弯路、交大量学费才能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这也忠实地执行了作者的意愿:用信息对称来尽量消减收藏界“忽悠”的负效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五千年文化的每一个字符。我敬畏古往的祖宗神灵,敬重身边的芸芸众生。故,我思、我辨、我悲、我怒、我哭、我喊……”

  吴树耗费巨大心力写就《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不仅仅只是为还原收藏界的真相而来,书中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民族忧患意识倘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相信作者亦将深感幸甚。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