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谁在收藏中国》:文物泰斗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5日 12:03 新浪收藏 微博

  选自:吴树(微博)《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韩非子·和氏篇》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质的石头,便拿它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他,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于是,卞和便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璧”。

  这便是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和氏璧”的故事上半部分。这个故事发生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其情其理并不难理解,但是若要有人告诉你:这种事仍频频发生在人类开始行走月球的今天,你会相信吗?

  2006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地处北京北三环的大钟寺文物市场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拄着拐杖的白发老汉在一名年轻男子的陪同下,步履缓慢地浏览着一排排五花八门的地摊。

  老汉走到一个卖青铜器的摊位前止住步子,用手杖指了指地摊上的一把青铜剑。摊主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把制作精美的青铜剑,恭恭敬敬地双手递给老汉。看来那位老者也是这里的常客,商贩们对他的动作都能够准确理解。

  一般的买主看东西都喜欢问七问八,想通过询问套套卖主的口风,从中进一步判断物品的真伪与价格高低。可这老汉从来不多问,接过青铜剑拿在手里掂一掂,再仔细打量了几分钟——剑长约50多厘米,呈暗褐色,剑身满刻菱形暗花纹,可见少许绿锈,其上8个错金铭文清晰可辨:“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文字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鸟篆体,一般人很难辨识,当年第一把越王剑出土时,为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之职的郭沫若先生破译。

  老汉虽然内心激动,但仍然语气平静地问道:“你这把剑从哪来的?”

  摊主操着一口河南腔回答:“乡下收来的。”这地摊上的活儿有些古怪,真东西你问他他让你自己看,或轻描淡写地笼统说上一句“从乡下收来的”,可东西明明是假的,摊主反倒鬼鬼祟祟地告诉你,是他自己盗墓挖来的。

  老汉又问了一句价格,便胸有成竹的以1800元钱买下了这把青铜剑。

  回到家中,老汉又对这把剑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剑的底部一面镶有青金石,另一面镶着绿松石,剑柄上还刻着12个同心圆。他拿出几张报纸迭成数层,然后亮出剑锋轻轻一划,一迭纸齐刷刷地被切开,露出整齐的切口。老汉得意地对家人说:“没错,越王剑!比当年湖北出土的那一把还好!”他让儿子马上返回大钟寺,又以每把1500元的价格将那个摊位上另外5把青铜剑悉数买回。

  越王剑,战国时期之遗物。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铸剑名师欧冶子铸造了5把青铜宝剑,分别命名为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1965年,曾于湖北荆州 (古江陵)望山一号战国楚墓首次出土了一把。当时的考古报告称: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以丝绳缠绕,剑格之两面花纹嵌蓝色琉璃,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刃薄而锋利,做工精细,造型华美。上面刻有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鐱(剑)”八字。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为当年参加这把越王勾践剑鉴定的有郭沫若等12位国内知名专家,时年43岁的史树青是其中最年轻的专家。

  两天后,北京的一家小报首发了一条在文物界算得上是“爆炸性”的新闻:中国文物鉴定界泰斗级人物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买到了一把“越王剑”。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大大小小几百家媒体一哄而上,纷纷进行后续性采访与报道。几天时间内,“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有个名叫史树青的老头,仅花了1800块钱,买回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国宝”——越王剑。(图63)

  记者闻讯后也电话采访了史树青老人,他告诉记者:“这把越王剑的文字使用了错金工艺,1965年在湖北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微博)的那把越王剑的文字没有错金,从这个角度讲这把越王剑的价值比前一把更大!”史老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古代铸剑时,在剑身上开槽刻字后,再用黄金做成的细丝镶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这种工艺方法就叫错金。”

  时年84岁的史树青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身兼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等职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文物鉴定界的顶尖级权威大师之一。有媒体甚至这样描述史老先生:“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

  史树青先生在地摊上淘到越王剑后,并不想把国宝据为己有,三天后,他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小型鉴赏会,并当众宣布要将此剑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随后,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

  让人没想到的是:史老出院后,国家博物馆将他捐献的“越王剑”退还给了他,没有提供任何书面鉴定结论,唯一的说法是:“这东西靠不住!”

  文物泰斗史树青捐献国宝被退回的消息一经媒体公布,举国上下又是一片哗然,向灯向火的都有。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陈中行在看了这把剑的照片后表示:“这把剑是伪劣之作。”他认为,剑的整体色泽是用现代颜料做的,不是出土文物的色彩;剑身上的错金铭文非常拙劣,与战国时期严谨、美观的鸟篆书法不符;剑柄很粗糙,同心圆与剑身上的菱形暗纹的铸造水平也很低。陈中行认为,近几年在浙江和湖北荆州都有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这把剑明显是造假的,估计市场上现在至少有500把以上。包括现任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博士在内,湖北省大多数文物专家都支持陈中行的意见,认为史树青买回的越王剑是赝品。

  对此,史老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说,他一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一些低价从民间购得的文物,开始并不为专家们看好,甚至遭到否定,但后来经过时间考验,证明都是真的。 如他在15岁时花两毛钱买下的邱逢甲画作真迹,还有大学刚毕业时花三五块钱买下的成吉思汗画像,早就捐献国家,都被国家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对于陈中行等人没看到自己这把剑的实物,仅根据一张照片就判断此剑为赝品的说法,史老很生气,他认为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都应该抱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爱惜宝贵的文物资源,对每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不要上眼就否定或肯定,结论要科学、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他还反复向大家介绍了这把剑的铸造、嵌宝、错金工艺,并将它与当年自己参加鉴定的湖北出土的那把越王勾践剑、浙江和湖北荆州仿制的越王勾践剑反复进行比照,认为不可能是赝品。

  对这件事,史老的夫人夏女士更有一肚子委屈,她对记者说:“史老想把这把剑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牟利的想法,所以犯不着去造假……”

  史夫人还向记者补充了史老生前向国家捐献文物的二三事:“早在1950年,史树青和王世襄参加爱国游行,看到一个卖凉粉的老妇人手里有个盘子,接过来一看,是明朝初年的东西,官窑啊,就说要买下来,人家要5块钱。他们俩都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一人凑了两块五,买下来放到一个熟人家里继续游行,结束后带回去献给了故宫(微博)。这是顺利的,还有好多次都是人家先不认没有收,后来又认了收了,最后都成了国家一级文物,成吉思汗的腰牌就是一例,开始人家送来的时候,历史博物馆不认,不要。后来史老又委托别人给找回来,现在还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不管怎么说,史树青老人的“关门”藏品——越王剑,至今仍然只能收藏在史老的家里。史树青老人一生豁达大度,但对这件事十分伤感,专门为此写了一首诗排解自己的郁闷:“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从大钟寺冷摊以廉价购得越王勾践错金剑,世所罕有,或有人以为是仿品,诗以答之。”诗中,这位中国的文物泰斗以韩非子笔下那位为献宝玉而屡遭厄运的卞和自比,读了总未免让人平添几分伤感。无论此“越王剑”是否彼“越王剑”,此“卞和”是否彼“卞和”,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谁也没曾想到,史老的这首小诗竟然成为一代文物宗师的绝笔之作。

  2007年11月7日凌晨,史树青老因心脏病突发,永久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称作“国宝”的慧眼,与世长辞。社会上有人传言,编排史老是因捐献越王剑不成气闷成疾。对此,记者断然不敢相信,因为众所周知,史老是中国文物界老班辈中少有的几位高学历、高阅历、高建树的老专家之一。他一生鉴宝无数,自己却从无私藏,买下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尽管临终前最后一次捐献未果,相信一生豁达大度的老人不会对此耿耿于怀。可即便如此,读了史老的绝笔诗作,记者还是不免心上酸楚:倘若那把剑确实是真品,是不是对国家、对史老个人都太不公平?倘若那把剑是赝品,为什么不能拿出一些更为科学、更能避免人性和人能误区的鉴定来明示世人呢?

  记者注意到:老人家去世后,曾有几位文博界同行对之“盖棺定论”,所言只是止于史老“在文献、目录学上的造诣”,而对众所周知的他在鉴定学上的建树却只字不提,记者对此颇有几分不平,亦存几分担忧:己犹不明,何以鉴人?人犹不明,何以鉴物?

  一个文物泰斗的捐献之路这么艰难,平常人就难上加难了。下面要讲述的另一个捐献文物的故事,更让人百感交集。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