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谁在拍卖中国》:中国沉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9日 11:10 新浪收藏 微博
选自:吴树(微博) 《谁在拍卖中国》 第一章
中国沉船:上帝留给撒旦的礼物
采访时间:2009年2月。
采访地点:北京橘子酒店。
受访人:埃米利先生(瑞典古董商)。
采访人:本书作者。
1998年3月,一艘国籍不明的豪华游轮停靠澳大利亚悉尼情人港。从诺大的游轮上登岸的人不到5人,为首者年龄大约58岁上下,长得五大三粗,一头稀疏的黄发披在后脑勺上。凡是下过大海的人,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这是一个刚从深海里钻出来的“乌贼”,从他那斑斑驳驳、红得发紫的宽阔脸盘上,不用鼻子也闻得出海风的咸味儿和太阳的腥味儿。
他,就是被世界考古界称作“水下文物克星”的英国职业海上捞宝者迈克·哈彻。提及此人,中国文物界无人不知。他多次在中国内海及邻近公海打捞古代沉船,倒卖了无数珍贵的中国文物。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984年,哈彻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读到一条信息:“1725年冬,‘哥德马尔森’号中国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在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途中触礁沉没。”此后,哈彻费尽心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捞,终于在中国南海海域成功地将那艘沉船打捞出海。随后将沉船拖入公海藏匿,并将船上近几十万件瓷器人为地毁损过半。一年后,他又以“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为幌子,将船上剩下的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和其它一些文物,全部拉到当初的航运目标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去拍卖,换回2000多万美元的高额回报。
哈彻臭名昭著的海盗行径曾受到多个国家的谴责,但虽说也有一些国际公约可以拿做说事,却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法律意义,再加上此人谙熟各国相关法律,且做事工于心计,手段狡诈缜密,不留多少破绽,所以,至今为止,哈彻仍然可以明目张胆地混迹于各国水域,特别是公海,年复一年地继续从事海上盗宝的勾当,各国政府也奈何不了他。
哈彻此番来到悉尼,当然没什么好事。他步履匆匆地上了一辆出租车,几个随从拎着几只大皮箱,分乘另外两辆车尾随其后。
哈彻进入悉尼港的第二天,当地华文报纸就纷纷刊登出有关他的消息:
“迈克·哈彻来澳献宝……”
“迈克·哈彻——海上贼王!”
“迈克·哈彻又成功打捞一艘中国沉船……”
“维护各国文物属权,坚决抵制海盗行径!”
“在许多考古工作者和华界人士的强烈抗议下,澳大利亚政府不允许迈克·哈彻在澳拍卖非法所得中国文物……”
5天后,哈彻一伙带着那几只神秘的“百宝箱”,驾驶那艘豪华游轮驶离悉尼港。尽管他们靠岸的时间没几天,那几只“百宝箱”可是闹得悉尼鸡犬不宁。到底箱子里装的什么宝贝,除开当地两家拍卖公司以外,很少人有幸亲眼见到。
来澳大利亚吃了闭门羹的迈克·哈彻显得很沮丧,显然,对于这一次挫折他毫无精神准备。几十年来,这个以打捞海底沉船、窃取文物珍宝为职业的男人,不但领略过无数次大海的惊涛骇浪、死里逃生,也饱受过人世间的冷暖沧桑。早年,他曾在孤儿院里忍受孤寂和欺侮,成人后又尝遍了贫穷带给他的饥饿和屈辱,因此他发誓要让自己和孤儿院的发小们都过上和富豪们一样的生活。后来,他做到了,从最初的单身一人,驾驶小船一次又一次以生命为赌注,潜入浩瀚的大海,到后来自诩为海上科考队,公开率领船队游弋天涯海角,寻找上帝赠送给他的无尽宝藏。现在,迈克·哈彻已经是亿万富翁了,就连那帮子孤儿院的难兄难弟,也一个个跟随他出落成体面阔绰的绅士或富豪。
尽管自己最初的梦想早已实现,但是老哈彻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停止自己的事业,原因倒不全是为了财富,而是被一种惯性驱使,只要几天没下海,他做梦都不得安宁。如今对于他来说,沉船、珍宝已经再不是财富的符号,已经是他全部的生命和精神寄托。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为上帝寻找宝藏而活着!我一天也离不开大海,一天也离不开沉船……”
在此之前,无论哈彻拎着他的“百宝箱”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掀起一阵艺术品拍卖狂潮,没有人不欢迎他,更没有拍卖公司会对他说“NO!”可这一次例外,由于国内考古界和文化界人士的强烈抗议和极力阻止,澳大利亚政府让他丢够了面子。
“这里的华人太多……换一个地方上帝都不会拒绝我们!”随从们极力安慰主子,给他送上来最爱喝的哥伦比亚咖啡。
哈彻没理会他们,叼着大烟斗,仰面吹着海风,大口大口地喷吐着白色的烟雾。他要迅速考虑好下一步该怎么走,因为这几只皮箱里装的还只是一些样品,真正大批量的宝贝还存放在公海。尽管由于他答应拿出一部分钱给对方分成,因而这一次打捞中国沉船得到了海岸国家的默许,但是假如他不能尽快找到一家拍卖公司合作,澳大利亚的媒体将他在这里受到抵制的情况大量向外界披露,后果很难想象。
游轮进入公海,迈克·哈彻做了个手势,随从搬出两只“百宝箱”,稳稳当当地置放在长方形的餐桌上。
迈克·哈彻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顿时露出孩童般的笑脸,犹如童话里遭遇财宝的穷孩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当遇上难题,只要多看几眼手里的宝贝,他就可以从中获取解决困难的灵感。
大约半个时辰后,哈彻做出新的决定:“去斯图加特!”
“哈彻先生选择德国斯图加特的纳高拍卖行作为合作伙伴是正确的……”
在装饰精美的北京橘子酒店大堂里,我采访了来自瑞典的埃米利先生。他每一次到北京都住这家设计风格十分独特的休闲酒店,用他的话来说:“住在这里,就像每天都在欣赏一件高雅的古代中国外销瓷器,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它富于弹性和张力的纹饰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元素!”
跟埃米利先生谈话很痛苦,三句不离本行,“古董”永远是他津津乐道的主题。其实他并不是专业古董商,他早年在法国攻读文学硕士,以后又去美国进修了考古专业,现在除开兼职于瑞典两所大学当讲师之外,还在哥德堡开了一家三层楼的古董店,主要经营一些中国明代和清代的外销瓷器。他这一趟来北京,是为了参加在国贸举办的“国际中国艺术品展销会”。
记者此番约谈埃米利先生,是向他了解当年哈彻离开悉尼后去斯图加特拍卖沉船遗物的若干细节。埃米利先生说,正是1999年那一次发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拍卖,让欧洲人对中国明清瓷器的价值有了重新认定。
“1999年11月,我收到迈克·哈彻先生和德国纳高拍卖行的邀请,去了斯图加特。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经过波罗的海的时候,碰巧那里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天文奇观——绿色阳光,所以心情分外好,至今记忆犹新。
“下午,主人用车把我们接到斯图加特火车站广场,那里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拍卖品展场,展台面积大约有1500平方公尺左右,场内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参加过世界各地大小几十场拍卖会,像这样火爆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收藏家围绕着一艘长60公尺、宽10公尺、高四层的巨型帆船缓慢地蠕动,大家目不转睛地仔细观看着分置在木船各个部位上的拍卖品——35万件精美的中国古代外销瓷器。
“准确地说,那只是按照一艘名叫‘的星号’的中国清代沉船原样复制的一个巨大的模型船,但是毫无疑问,模型上陈放的35万件拍品都是货真价实的沉船遗物。沉船的打捞者——大名鼎鼎的迈克·哈彻先生站在船舷上面大声地说:‘今天,我,被中国人称做海盗的迈克·哈彻,用这艘伟大的中国帆船‘的星号’,把本来只属于地中海的绿色阳光带到了波罗的海、带进了德国!同船到达的还有这35万件无论从数量还是精美度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瓷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仁慈的上帝所赐,我,迈克·哈彻愿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共同分享这些上帝赐予我们的宝物!’
“哈彻先生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后,现场响起泰坦尼克号电影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接着,又以此为背景音乐,同时用德、英、法、中四国语言,共同讲述一个200多年前发生在苏门答腊海面上的中国《泰坦尼克号》的悲情故事——一起迄今为止堪称全世界最大的海难、1800多具葬身海底的遗骸、200多万件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几乎所有到场的人,全都被现场的气氛所震撼。
“接着,客人们被邀请登上了硕大无比的模型船。35万件打捞出水的产自中国福建的青花瓷器,其中有后来不断打破世界陶瓷拍卖成交记录的元青花、明代青花和清代早期青花瓷,时间跨度长达近5个世纪。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些神秘的尤物,经过数百年的海底浪淘沙洗,竟然每一件都还是那样完美无缺、鲜亮如新!
“这些美丽的瓷器,全部按照出水前的位置,整齐地摆放在船体的各个部位,每一部分都安排了漂亮的专业讲解员,为客人们释疑解惑。悦语盈盈、彩灯摇曳,听着一个个关于中国陶瓷的美妙传说,看着一件件来自大海深处的神秘青花瓷,那种诱惑简直无法抗拒。此前,尽管在欧洲一些国家也零星有一些中国古代外销瓷露面,但是在当地人的眼里,那些瓷器只不过是中国人的普通生活用品而已,只能用作盛菜装汤,就算是清代漂亮的官窑彩瓷瓶子,很多也逃不脱被绅士们打洞串线改做台灯用的命运。这一次,如此众多的中国青花瓷器在一次拍卖会上集中亮相,的确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和收藏者们眼前一亮:‘How beautiful Chinese Chinais !’(原来中国瓷器如此漂亮?)当时,我们每个应邀到德国参加拍卖的人,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拼尽全力占有这些诱人的蓝色幽灵!
“毫不夸张地说,哈彻先生与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共同策划的这次拍卖会,可谓是一场美轮美奂的文化秀,无论从构思、前期策划还是从规模和聚众效应上讲,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水准。早在半年前,他们就为这场拍卖会进行了一系列空前绝后的造势活动:出版发行《‘的星号’沉船打捞经过》及《‘的星号’宝物拍卖图录》、在4大洲11个国家展示沉船模型及部分拍品、建立‘的星号’网站,详细介绍‘的星号’货船从遇难到打捞的全过程以及声势巨大的展览场面,并先声夺人地进行网上报价和竞买。
“2000年11月17日,对于德国纳高拍卖行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在这以后9天内所进行的一场破记录拍卖,非但改变了自己拍卖行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某种格局。
“拍卖会在非常戏剧化的首演节目中拉开序幕:首件拍品是一只康熙年间的红色花瓶,起拍价2000马克,从一开始,这批瓷器的打捞者迈克·哈彻先生就举牌参与竞买,经过几轮竞争,最后他以15,000马克的报价成交。谁都明白,哈彻先生的出手决不是为了买回一件可以炫耀自己曾经征服海底世界的纪念品,一开始就为整船的拍品树立一个价格标杆,应当是哈彻先生明白无误的目的。
“虽然参加此次拍卖的人数空前,但是由于主办方出于多方面考虑,事前并未直接在中国大陆投入广告宣传,所以到场的华人大多数是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大陆以外的华人圈中的藏家和炒家。他们似乎在事先就有某种默契,很少相互竞价,大部分人都是在略高于起拍价的价位上成交。当拍卖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一位新进拍场的华人突然活跃起来,那人带着眼睛,一付学者模样,后来我才听说他是中国银行德国法兰克福分行副行长郑德力博士。
“郑博士显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他眼睛紧盯着图录,动作很不熟练地频频举牌,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叫做‘按图索骥’”——埃米利先生是个中国通,交谈时经常会冒出一些汉语成语。
“听说郑博士的祖籍是福建德化县,此次是受德化县政府的委托,在拍卖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匆匆赶到现场。可是此刻他却遗憾地发现,委托人开出的买单上面许多东西已经被人拍走。尽管如此,最后郑博士还是在剩余的物件中,挑选了72件青花瓷和著名的德化白瓷碗、盘、碟等,最终竞买成功。据事后郑博士向当地媒体透露,这些拍品的平均成交价约为10欧元左右。除此之外,郑博士还为委托人购买了此次拍卖品的全套图录和主办方提供的有关打捞沉船的全部影像资料。
“纳高的这场中国古代瓷器专场拍卖会一直进行了9天,令人吃惊的是35万件拍品竟然全部成交,无一流拍。但是尽管如此,结局似乎距离哈彻先生的标杆相差甚远,35万件拍品总成交额只有2240万德国马克,当时约折合人民币8320万元左右,平均每件拍品的成交价不足100马克。我当场购买了5套28件清中期的餐具,总共才花了20几万美元。
“天量成交但利润却不理想,对此,哈彻先生似乎有些懊恼。但是,对于德国纳高拍卖行来说,却是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辉煌业绩。正如当时各国媒体所评述的那样,此次拍卖会不仅让纳高拍卖行获得了丰厚的佣金,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多项世界记录,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纳高拍卖一夜成名、蜚声世界!”
讲到这里,埃米利向记者解释说,他所说的“破记录”,并不是指单件拍品的天价成交,而是这场拍卖会在整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对拍卖会所进行的整体包装无论从组织到策划,其精致程度、所投入的资金量均创下了历次拍卖会的最高记录;
同一种类的拍品多达35件,打破了历次拍卖会的拍品数量记录;
毫不牵强地将拍品与它的凄美身世打包出售,打破了历次拍卖会“只卖商品、不卖故事”的形式记录;
连续9天的现场拍卖,打破了历次拍卖会的单次拍卖时间记录;
打破了此前历届拍卖会参入人数的最高记录;
此次拍卖35万件拍品全部成交,创下了历次拍卖会的成交率记录,被有关国际专业机构公证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拍卖会”,其创下的拍卖史记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最后,埃米利先生对这一场拍卖会作了如下评价:“对于大部分参入或并未直接参入此次拍卖会的古玩商人们来说,他们的收获并不只是从此场拍卖会买到了多少便宜东西。自从佳士得(微博)、苏富比(微博)将西方油画爆炒成天价卖给日本人后,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来又发生那两家拍卖公司因涉嫌价格垄断在美国被起诉,世界艺术品市场一蹶不振,陷入了群龙无首的低迷状态,大家都苦于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而德国纳高举办的这一场拍卖,让更多场内场外的人们从这艘原属中国的古代沉船上察觉出一种新的商机……”
历史验证了埃米利先生的评述。数年过去后,有心人惊讶地发现,上世纪末发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这场中国沉船整体大拍卖,最大的受益者并非哈彻,也不是纳高拍卖行,而是当时正由于佣金丑闻而依旧官司缠身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因为正是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拍卖会100%的成交率,使这两家拍卖行的主人得到了上帝的暗示——在大洋彼岸,他们新的“救世主”已经悄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