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28日 10:07 北京日报

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 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 巨幅画作《京杭大运河》局部 巨幅画作《京杭大运河》局部 京杭大运河上绵延的船队 京杭大运河上绵延的船队
京杭大运河路线示意图京杭大运河路线示意图
风光旖旎的巴拿马运河风光旖旎的巴拿马运河

  中国政法大学 朱巍

  北京通州运河艺术节本月23日拉开帷幕,明清两代的古老“开漕”仪式在京杭大运河畔被复原重新演绎。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线路最长的一条。

  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有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意大利的威尼斯运河、德国的基尔运河、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米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运河,距今已有近六千年历史。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运河的发展史。

  “疲秦”运河成就秦万世之功

  为什么要开凿运河呢?运河建设需要巨大人力物力的成本,有的国家和朝代甚至举全国之力来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分为几个类型:农业、运输、经济和军事。

  运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灌溉型运河当属郑国渠了。据史料记载,秦王政元年的时候,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强大,已有东扩灭六国之志。其他六国在正面战场屡战不利的情况下,开始使用“阴招”来阻挠秦国国力的继续膨胀。燕国太子丹选择的是派荆轲刺杀秦王,而韩国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诡计”——“疲秦”,就是派该国著名水工郑国前往秦国,说服秦国建设运河,引水至关中以浇灌农田。秦国当时正为东征缺乏军粮发愁,当即拍板开始建设。

  在客观上,修建运河确实达到了“疲秦”的效果,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在这几年中秦国确实“无暇东顾”。当秦始皇发现郑国原来是“间谍”的时候,郑国解释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以“为秦建万世之功”救了自己一命。

  在嬴政的坚持下,郑国渠得以完工,这条运河确实达到了“万世之功”的效果,灌溉秦国关中地区农田面积多达“四万顷”之多,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到头来,韩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修运河的“疲秦”计划反倒成了“强秦”计划。运河的效果立竿见影,秦国有了这个大粮仓之后,虽然赦免了郑国本人,但是却在第一时间发兵灭掉了“主使者”韩国。

  郑国渠作为关中第一个水利工程,作用惠及千秋万代,经历后人多次扩张改造后,至今仍灌溉着超过60万顷的农田,成为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脉。

  春秋时留下京杭大运河雏形

  运河还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一直想称霸诸侯,在打败越王勾践后,挡在他面前的就剩下齐国了。为了方便吴国军队北伐,他开凿了自姑苏至广陵的邗沟,后来又修建了荷水。这样一来,夫差的运河就将本来并不相通的长江、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达到了运兵运粮的效果。但是,建设运河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两次讨伐远比自己强大的齐国,结果夫差被卧薪尝胆的勾践从背后偷袭。吴国被越国打败后,夫差自刎而死。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今天扬州市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

  三国时代的曹操也非常热衷于建造运河,他的初衷并不只在于运输和发展经济,更多的在于军事目的。与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和隋代隋炀帝不同,曹操修运河打仗很顺利。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修建了睢阳渠用来运送粮食,运河建造完成后,漕运开始代替陆运成为军粮主要运输方式,曹操最终击败了袁绍。曹操通过这次战役发现运河漕运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果,而且可以避免敌人陆军袭扰,保证运输安全,所以,他在随后的东征乌桓之时,又修建了以战争目的命名的“平虏渠”,结果又大获全胜。后来,曹操又陆续修建了四条运河,这些运河对我国黄河以北地区的统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日后隋唐完善运河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漕运曾关乎国家生死存亡

  运河作为历朝历代的运输航道,在交通运输上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隋朝统一中国后建都长安,单凭关中地区的粮食物产供应已经无法满足京畿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军队。于是隋文帝开始建设广通渠以达到沟通黄河、促进运输的目的。隋炀帝即位后,出于各种考虑,继续修建运河工程,终于沟通了包括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在内的五大水系,这对维护整个国家中央集权和经济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运河巨大的工程耗尽了隋帝国最后一滴血,隋朝可以说是“因河而兴,因河而亡”。

  唐代在隋朝系列运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包括建设“天宝河”在内的系列完善运河的工程。唐初,水陆运抵关中之粮仅一二十万石左右。高宗至玄宗前期,因河南至关中运道艰险,东南运路长年失修,故唐廷常驻东都洛阳,“就食”太原、洛口仓的巨量积粮。开元中期,官府机构膨胀,特别是府兵制的瓦解,使粮物需求剧增。天下漕粮,愈益以江淮为重,唐廷组织数千漕船,年运百余万石江淮租粮北上。到了唐德宗的时候,节度使李希烈僭越称“楚帝”,割据东南,导致漕运一度中断。没有了运河疏通的京畿地区顿时陷入恐慌之中,即便是宫中也只能勉强度日。直至李希烈被部将杀掉,漕运才重新开启。唐朝皇帝在得到消息后高兴地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可见,当时运河的运输作用对国家生死存亡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时期,北部和西部长期受外夷滋扰,政府既无法以军事力量取胜,又要面对不断增多的农民起义,只能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实质在于对外敌防守,对内强硬,以达到“强干弱枝”的效果。于是,全国超过半数的精兵集中由中央政府控制,驻扎在京畿地区。史书记载:“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这就需要大量军粮和物资保证京畿。这一政策,无形中改变了宋代以前北方经济超越南方的状况,人为地将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后来,北宋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建设了惠民河,将闵水和蔡河贯通起来,在兴建方城运河失败后,转而修建将商水引入蔡河的运河,之后又陆续修建了广济河、金水河和淮南运河。这样一来,以京畿为中心的运河内网构建完毕,战略上调整了南北经济布局,农业上灌溉了土地,经济上建立起了超越前代的漕运队,这一切都造就了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的辉煌。

  自古运河都是“高官”管理

  我国历朝历代都对运河修建和管理非常重视,最早在西汉时期就专门设立了“护漕都尉”。这个官职被以“都尉”命名说明两点:一是地位较高,大致相近九品中正制中的二品;二是这个职务属于军管范畴。这都说明了汉代对运河保卫和修缮的重视。汉代还将沿途的县令(约为七品)兼任管理辖内运河的主管,这无疑赋予了运河主管可以统筹协调辖内各个部门的权力。

  到了宋元以后,政府专门设立了工部和都水监,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并由政府统一拨款。这都源于唐代在工部下面单独设置的机构——水部,水部作为一个二级职能部门负责漕运建设和维护工作,向工部报告工作情况,由政府统一管理。

  在明代的时候,政府又单独为漕运设立了头衔为“总兵”的专门官职,这样一来,管理河道和运河的地方官员变成了从一品大员,甚至可以和地方总督平起平坐,运河对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清代又将运河管理者的地位提高一级,成为“漕运总督”,虽然表面是正二品,但是这些官大多身兼“尚书”,也就是“名誉尚书”,漕运总督实际官职就是从一品,当然可以和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封疆大吏平起平坐了。

  以史为鉴

  隋炀帝为何强修运河?

  我国主要运河的开发大多集中在古代,在缺乏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形下,开发成本非常巨大,很多朝代的兴盛与灭亡都与运河有关,可谓“河脉”关乎“国脉”。康有为曾对此有过评论:“古代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说的就是运河关乎国运。

  从长远角度看,修建运河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如果超越了国力可以承受的程度,那可能就会演变成为劳民伤财的悲剧。我国历史上,修运河修到亡国的第一人就是隋炀帝杨广了。至今为止,杨广为何如此下大力气修建运河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可能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为了“剪断王气”。杨广通过“不正当手段”当上皇帝后,最担心的就是另有“王气”出没。他登上宝座时,有人说“有王气出自龙门,蔓延至太原”。杨广为此做了三件事,一是派人在龙门地区挖沟开山,以破坏王气。二是任命自己的孙子杨侑为太原太守,以说明所谓王气就是他的子嗣,这种让王位继承人做太守这么低级小官的事情,历朝历代似乎是惟一的一次。三就是修建该地运河,以“剪断王气”。隋炀帝热衷于修运河自此拉开序幕,而且他亲自坐镇指挥。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

  第二种解释是为了方便去扬州“看花”。这里说的“花”不仅指的是扬州的琼花,而且还指江南美女。但这种解释可能无法自圆其说,即便花再美,也没必要通过修建运河来看。说到美女,有一种说法是扬州原本美女不多,每次隋炀帝南巡都会带回大量美女,后来隋朝灭亡,这些美女流落民间,自此,扬州开始“盛产”美女。所以,说杨广为了“亲寻美女”修建运河的说法可能并不靠谱。

  第三种解释是为了征伐备战之用。隋炀帝当年最主要的征讨对象就是远在辽东的高句丽,修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可能就在于此,将士兵集中运往集结地——今天的北京。于是南方的战船、粮草、弓弩手被源源不断地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达北京,山东的马匹和战士也通过运河输往北京。经过数月日夜不停的运输,史上最大规模的远征军集结完毕。

  据史料记载,不包括皇帝禁卫军和侍从在内的战斗人员多达113万人,此外还有数百万民夫和后勤保障人员。不过这次战争却没有隋炀帝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以高句丽的完胜告终。隋炀帝不甘心失败,过了两年又倾尽全国之兵第二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但就在隋军即将取胜之际,国内却发生了杨素叛乱,隋炀帝不得不回京镇压叛乱,第二次远征又告夭折。等到第三次隋炀帝想举兵远征的时候,前来应征的地方军队寥寥无几。为什么到了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没有人愿意“奉诏讨逆”了呢?

  隋代中国人口有四千五百多万,经过隋炀帝修建运河的折腾,在他即位的当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第四年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两次修运河征用了民工男女共计两百多万人。

  紧接着隋炀帝又数次下江南,乘坐龙舟,跟随船只多达数千艘,这些船只大多需要人力在岸上牵引;当时又在运河岸边种了绵延一两千里的柳树,沿途修建了四十多座豪华离宫别苑,沿途由地方行政机构提供数万人的饮食起居,几次下来,又征用了民工数百万人。

  杨广在两年时间内远征高句丽两次,损失士兵上百万人。所以,等到他第三次远征之时,国内这四千多万人口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老百姓要么背井离乡成了流民,要么揭竿而起成了起义军。地方军队有的要去镇压国内起义,有的已不再相信隋炀帝,因而军阀割据。不过,高句丽在面对隋朝第三次东拼西凑的远征军时,被隋朝“破釜沉舟”的勇气所震撼,主动投降,不然,隋军可能又是一次无功而返。隋炀帝“凯旋”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满目疮痍的国家和居心叵测的大臣,不久,隋炀帝就被杀于江都。

  运河与北京

  运河让北京建都成为可能

  元代修凿完成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元代运河对今天北京最大的影响就是通惠河的建设。通惠河由元代名臣兼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建筑设计师郭守敬主持建造,它贯通了昆明湖、积水潭和中南海,全长82公里。修建这条运河的主要目的在乎“国运”,即解决北京吃水难和运输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元朝才可以将北京作为横跨亚欧大陆大帝国的首都。

  元代大运河陆续完善和疏导了前代运河,并以通惠河作为大运河终点。运河完成后,基本上使得北京这个内陆城市成为水陆两运的中心城市。据史料记载,忽必烈在通惠河完成后“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于是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北京在该河东面修建的连接中轴线与二环、三环的道路,仍沿用着忽必烈起的名字——“通惠河北路”。

  京杭大运河的衰败,也预示着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败。到了19世纪中期后,海运和铁路兴起,尤其是在黄河改道以后,运河水量不足,运力直线下降,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终于落下帷幕。

  我国运河工程在封建社会初期开始,到封建社会晚期开始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经过重新扩建和修缮,开始逐渐恢复通行。现在,它承载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功能,古老的运河将重现生机。

  运河文化

  漕帮 中国最古老的帮派之一

  运河一开,往来的船家们渐渐组织在一起,可以说,漕帮因漕运而来。

  明清两代依靠运河南粮北调,供应京师和边防,维持漕运近六百年。漕帮祖师翁、钱、潘三祖成帮于雍正二年,据帮内文献记述:雍正帝通令各省,挂榜招贤办理漕运。翁钱潘三位祖师,得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便到抚署揭了黄榜。那时河南抚台名田文镜。三位祖师见了田巡抚,说了来历,便条陈整顿漕运办法。田巡抚大喜,当与漕督同本上奏。雍正帝当旨谕,饬三位祖师归漕河总督张大有节制,并听命于勘视河工钦差何国宗指挥。三位祖师便辞别田巡抚,来到清江浦,请见张漕台及何钦差。何张二人,即命三位监造粮船,并督理浚河修堤工程。三位祖师,复请张何二人转奏,请恩准许开帮收徒,以便统一粮务。清廷批准所请。 

  漕运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完全停止,漕帮被迫上岸,到运河沿线发展,凭借其严密的组织性和江湖义气,成为运河沿岸地区的准军事化的黑社会组织。漕帮入民国后,正式改称清帮(青帮)。

  世界运河之最

  巴拿马运河

  不平凡的开凿史

  巴拿马运河位于南美洲的巴拿马共和国境内,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运河全长81.3公里,河面最宽处为304米,最窄处只有91米,水深13.5米至26.5米,可以通航6万吨以下和宽度不超过32米的船只。巴拿马运河于1881年由法国人首先开凿,1889年法国因财政困难而放弃了该项工程。1903年美国取得对运河区的开凿使用权。1904年,运河在美国的监督下再次开凿,工程历时10年,耗资3.37亿美元,终于在1914年8月15日完工通航。

  苏伊士运河

  只能单线行驶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的东北部,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把大西洋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1895年开工挖掘,历时达十年,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运河从地中海畔的塞得港起,向南延伸到红海苏伊士湾之滨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公里。由于地势低平,地中海与红海的海面高度相仿,运河航道只能允许船舶单线行驶,巴列支线和大苦湖中的卡布雷支线是南北对驶船队相互避让之处,船舶在运河的行驶时间约需14个小时。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