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辞扬州八怪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2月03日 10:29 东方早报

  张瑞田

  1961年9月30日,上海一家报纸刊出傅雷“右派”帽子摘掉的消息。在家里吧嗒烟斗的傅雷看到了这则消息,脸上没有一丝笑容,闷闷地说:“当初给我戴帽,本来就是错误的。”言毕,白烟从他的嘴里袅袅而出。

  这句话符合傅雷的性格,恃才傲物,又倔强耿直的傅雷,向来我行我素。

  三个月前,还是“右派”的傅雷给远在新加坡的刘抗写信,没有一丝一毫的顾及,谈人言艺,还是以往的习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尽管这样的习惯让他时常吃亏,他无所忌惮,依旧口无遮拦。

  写于1963年7月31日的信是一封长信。写这封信时,傅雷有一点儿女情长,与刘抗叙旧,满含深情。他谈到自己的现状,谈到傅聪在国外的情况,谈收藏,品书画,其乐融融。然而,傅雷笔锋一转,臧否人物,说古论今,痛快淋漓。其中,对扬州八怪的微辞引起了我的注意。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把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概括为“扬州八怪”。他们在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风粗粝,笔法泼辣,被视为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扬州八怪”处于生活底层,经济、人格独立,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他们以花鸟为主,有山水、人物之功,书法也有特点,在当时备受瞩目。就连乾隆下江南,也会慕名与其中的画家见见面,风雅一番。

  傅雷不喜欢“扬州八怪”。与刘抗直言不讳,坦诚相告——

  “……扬州八怪之所以流为江湖,一方面是只有反抗学院派的热情而没有反抗的真本领真功夫,另一方面也就是没有认识中国画用笔的三味,未曾体会到中国画线条的特性,只取粗笔纵横驰骋一阵,自以为突破前人束缚,可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亦可说未尝梦见艺术的真天地。结果却开了一个方便之门,给后世不学无术投机取巧之人借作遮丑的幌子,前自白龙山人,后至徐××,比比皆是也。……”

  白龙山人,即上海赫赫有名的王一亭;徐××何许人也,徐悲鸿乎?不得而知。总之,这些人在傅雷的眼睛里高大不起来。

  傅雷对“扬州八怪”的不屑,源自于他对中国画的认知。他一直强调,“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技术分歧之一是我们的线条表现力的丰富,种类的繁多,非西洋画所能比拟”。“倘没有从唐宋名迹打过滚、用过苦功,而仅仅因厌恶四王、吴恽而大刀阔斧的来一阵‘粗笔头’,很容易流为野狐禅”。于是,傅雷断定,“扬州八怪”大半即犯此病。

  那么,没犯此病的中国画是什么样儿的呢?我们不妨顺着傅雷的思路走上一程,看看他的艺术判断基于什么标准。

  首先,傅雷重视中国画的“用笔”。为此他说:“倘没有‘笔’,徒凭巧妙的构图或虚张声势的气魄(其实是经不起分析的空架子,等于音韵铿锵而毫无内容的浮辞),只能取悦庸俗而且也只能取媚于一时”。继而他认为四王之所以变成学院派,就是缺少中国画的基本因素,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真正的笔,无一线条说得上表现力。

  有点过分,但,掷地有声。

  显然,傅雷眼中的中国画家,需要从“唐宋名迹中打过滚”,石涛就是打过滚的一个代表。如果说傅雷对“扬州八怪”的评价稍有偏颇,那么,他对石涛的定位是不是也存在误判呢。不管它,我们需要听到傅雷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才纯粹,才真实。他心中的石涛,是六百年以来天赋最高的画家,技术全面,造诣深厚。堪与其并论,仅是黄宾虹。“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名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尤可贵者他对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种全新的笔法给你荆浩、关同、范宽的精神气概,或者是子久、云林、山樵的意境”。

  我们似乎明白了傅雷的倾向。对中国画,他愿意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探究,笔法、墨法、图式、风格,要有承传,要有突破,要有味道。至于“扬州八怪”在乾嘉学派不越雷池的思想禁锢中,以自己之“怪”,试图超越呆板的现实,或者以变形的笔墨,勾勒自己的心象,或者借助市场,打造自由人生,他没有看到,还是视而不见?

  总之,对“扬州八怪”,傅雷有点苛刻了。■

  (作者系书画评论人士)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