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翁30年收集筷箸2000多双

2013年02月02日 07:55   经济日报  

  □ 杨学聪

  乘上海地铁3号线至东宝兴路站下车,穿过一段百米长、生活气息浓郁的小区菜场,眼前景观一变,“多伦路”仨字出现在路牌上。

  多伦路,位于上海的中心城区虹口,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冬日周末的午后,走在这条不算长的蜿蜒小路上,路过闻名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孔(翔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在斑驳的历史建筑旁,身着旗袍、西服的准新人在拍婚纱外景,三两孩童嬉闹着、欢笑着奔跑而过。时光轮转,恍若眼前。

  上世纪30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及左联作家的文化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如今这条路上,一座外表平凡却馆藏惊人的私立博物馆,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吸引力。

  推开多伦路191号半掩的玻璃门,一位正伏案写作的耄耋老人抬头向门口望来,顺手戴上助听器。这位并不起眼的老人,正是国内藏筷第一人、古筷收藏家、人称“箸翁”的蓝翔。上世纪90年代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几个大字,高悬在他身后的墙壁上。

  这是一间不算大的门面房,三面墙壁的展柜上放得满满当当,全是各式各样的筷子。不需要门票,只要轻叩门扉,主人便会放下手中的事情,与来人谈论一二。谈到展品,他总会小声地念叨,“地方太小了”。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其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

  筷子古称箸,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作的筷子。如今的筷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观赏、收藏价值也令其成为居室摆设、把玩一景。

  蓝翔老人藏筷30年,收集了古今中外筷箸2000多双。在这小小藏筷馆中,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玳瑁筷、竹木筷,等等,最古老的是唐代鎏金银筷,最“年轻”的是上海世博会纪念筷。

  他的收藏不因材质、不分贵贱,只发自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蓝翔老人曾参加抗美援朝,收藏中有志愿军战士用过的骨筷;更有促使人勿忘国耻、雕有“支那事变”字样的筷子盒;房间一角,是一家筷子厂为他特制的一双长199.8厘米、重达7.5公斤的红木筷,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世纪之交,上海虹口把多伦路恢复为再现老上海风情的“文化名人街”,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聚集。10余年中,人来人去几番沉浮,有的私立博物馆早已成为过去,而蓝翔老人自筹资金在此开馆13年,不仅仍在坚持,且尚思进取。

  出于对筷箸文化执著的热爱,蓝翔老人甘心情愿“赔本赚吆喝”。近期,他更与收藏界同好者共同发起成立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招募志愿者、组织收藏展、申遗,未来的目标还有很多。对他来说,申遗不是凑热闹,“国外友人正在争抢中国祖先的筷箸发明权,申遗是当务之急”。

  有时候,热爱不仅需要勇敢地说出来,更需要默默无闻中的执著守候。蓝翔老人的“筷”意人生,于无声处见精神。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