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窑发现瓷烟斗

2013年04月12日 08:23   南宁晚报  

废品堆淘出不少烧坏的瓷烟斗 废品堆淘出不少烧坏的瓷烟斗

  记者 陈蕾/文 宋延康/图

  一座几百年的明代古窑斜卧于邕江岸边,层层黄土掩埋了曾经红火和繁忙的景象。今年3月,几片散落地上的碎瓷片让考古人员发现了古窑的痕迹。

  历时一个月的勘探与试掘,位于仙葫开发区邕江沿岸的三岸窑址初现雏形,透过精心堆砌的古窑,陶工们的聪明才智崭露无遗,而在瓷器废品堆中挖到的瓷烟斗很可能佐证广西是烟草种子最早登陆我国的地方。

  1 邕江岸边现明代古窑

  从龙岗大桥出发,穿过曲折蜿蜒的乡村小路,钻进杂乱的灌木丛,三岸窑址映入眼帘。历经几百年来江水的冲刷,这座沿斜坡修建的古窑已被拦腰冲塌,而三岸窑址的发现经过颇为意外。

  今年3月初,因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将提高邕江水位,对邕江沿岸的文物调查也随之展开。南宁市博物馆考古队队长黄强参与了此次调查工作,每一天都要沿着邕江岸边仔细搜寻。

  大约一周后,黄强和同事们途经位于三岸园艺场的一处荒地,几块散落在地上的瓷器残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若以普通人的角度,这些残片或许只是随处可见的废品,但是从考古人员的角度,废品也有可能变成“宝”。

  拨开灌木丛和外层泥土,露出一堆因长期倾倒而形成的瓷器废品堆。从这堆近2米厚的废品中,能够清晰辨认出碗、碟、盘等日常生活用具,许多还保持着烧制时的层叠状,说明附近肯定藏着窑址。

  经过近一个月的勘探和试掘,约60平方米的部分窑址显现。由于试掘地点距离江边约20米,加上仍掩埋于土坡之上的部分,黄强初步判断,整个三岸窑址的长度可延伸至40余米,宽度则达到4米,如此大型的古窑在广西尚属少见。

  从窑内发现的陶瓷残片和古窑的形制分析,这应该是一座明代的窑,名曰龙窑。龙窑是明代南方地区古窑的典型形制,因其建在坡地之上,形如长龙而得名。

  龙窑结构通常分为窑头、窑床和窑尾,尽管窑头已被破坏,不过仔细研究挖掘出的窑床部分,还是能还原古代陶工们制陶的场景,尤其是烧制方法无不展现古人智慧。

  2 分室龙窑展古人智慧

  考古人员从窑内挖出不少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窑具,如匣钵、支钉、垫饼等。烧窑时,古代陶工们会将需要烧制的瓷器放入匣钵,大型匣钵一次可以装七八件,每件之间用四到五颗泥质支钉作为间隔,最下面一件用垫饼支托。

  当层层叠置的匣钵放入窑内后,顶部还要加一个盖子,使器物不容易受烟火和窑灰的黏附,以免影响瓷器质量。若走近窑内仔细观察,还能看到窑壁因长期高温凝结了一层略为光滑、形如琉璃釉的青灰色物质。

  那么,龙窑为何要建在江边的山坡之上呢?黄强介绍说,龙窑建在山地,一来山地木材丰富,瓷土和黏土可以就地取材,二来建在水边便于就近运输,而最大的好处就是山坡使得龙窑如同一根放倒的烟囱,让窑内火焰随着抽力由下而上燃烧。

  “烧窑时,陶工在最下面的火膛烧火,窑身两侧还会按一定间隔设置投柴孔。”黄强顺着山坡往上指,解释说,如果窑床倾斜度过陡,热能流失太快,若倾斜度太平缓,则会导致燃料难以起焰。

  在长期的实践中,聪明的陶工们找到了最佳角度,坡度为10到20度之间的龙窑火焰抽力适中,升温快,烧出来的瓷器硬度较大,釉面质量也比较好。

  不过与传统的龙窑相比,这座龙窑内部并非建成平滑的坡度,而是阶梯式,每层阶梯前都刻意用砖砌出间隔约5厘米,如锯齿状的洞孔。“这是一个分室龙窑,我也是第一次见到。”黄强特意查找了许多资料,那些奇怪的洞孔就是分室龙窑的过火孔。

  分室龙窑的特点就是在窑内增设隔墙,使得室内温度控制较为均匀,产品不易开裂、变形或黏连成串,此法不仅改变了传统龙窑烧制过程中坯体受热不均的缺点,也更为节省燃料。

  3 “废物堆”中惊现瓷烟斗

  在距离三岸窑址不远处,还有不少瓷器废品堆,说明这里曾是一个窑群,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废品堆也是考古人员着重研究的对象,因为废品堆里隐藏着很多信息,不仅可以判断年代,还能揭开不为人知的秘密。

  广西博物馆研究员、考古专家郑超雄从事考古研究30余年,获知三岸窑址的消息,郑超雄特意来到现场考察。在一片废品堆里,几个手指粗细,呈90度的管状物让郑超雄颇为兴奋,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瓷烟斗。

  早在1980年,郑超雄曾参与了合浦县上窑明代窑址的挖掘工作,当时发掘出三件瓷制烟斗,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烟斗实物。郑超雄还记得瓷烟斗出土时,好奇的民工们曾放入烟丝烧吸,通气状态良好。

  既然出现了烟斗,必然离不开烟草。我国古代没有烟草种——也没有关于吸烟的具体记载,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烟草最早于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台湾,再到福建、广东,而后在全国广为种植。

  自从三件瓷烟斗出土后,潜心研究的郑超雄对传统观点产生了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压槌,压槌背后刻着“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四日造”,说明合浦上窑窑址可确定的年代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

  若以时间推算,合浦瓷烟斗比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还要早26年,此外,根据窑址的堆积物情况分析,该窑使用时间很长,年代上限可能到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1521年),为此,郑超雄大胆推断,广西合浦地区是烟草种子最早在我国登陆的地方。

  4 可能佐证烟草的起源

  通过多年研究,郑超雄认为,烟草最早为舶来品,其价值也非一般百姓买得起,只有自己种植之后民间才能逐渐盛行吸烟的风气。

  合浦瓷烟斗的造型比较粗糙,说明嘉靖年间烟草的栽培与烧吸风气已十分广泛,意味着之前必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传播,究竟最初的传播时间和地点是哪里?

  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古时烟草的各种别称中,唯一由外来语音译的是葡萄牙语,葡萄牙也是最早到我国进行掠夺的殖民主义国家。

  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葡萄牙人的海盗船首次闯入我国广州湾东莞县附近的屯门岛,此后陆续侵入广东沿海一带。起初葡萄牙人曾抓住明王朝狂妄自大的心理,以朝贡为名,企图取得明王朝的信任。不过明王朝并不买账,甚至将其驱逐。

  于是,葡萄牙人便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以达到经济渗入的目的。据《明实录》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记录:“两广奸民,私通番货,勾引外夷,与进贡者混以图利。”由此可见,葡萄牙海盗曾在中国两广地区强行推销他们带来的货物,其中自然也包括烟草种子。

  对比分析,合浦上窑遗址内发现的瓷烟斗,其年代与葡萄牙人在两广沿海地区推销货物的时间大体相符,因此烟草最初应该是在合浦栽培后传遍广西境内,而后再传至全国。

  遗憾的是,广西此后陆续挖掘出不少古窑,但发现瓷烟斗的只有合浦县上窑窑址。没想到时隔33年,位于南宁的三岸窑址也发现了瓷烟斗,而且数量还不少,极有可能进一步佐证郑超雄的观点。

  郑超雄表示,希望日后三岸窑址正式挖掘时能够找到更多有力的证据,以便进一步研究和判定我国烟草的起源和传播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