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依旧照金台

2013年04月16日 09:54   北京日报  

高楼环抱中的金台夕照碑 高楼环抱中的金台夕照碑 金台夕照  清代 张若澄 金台夕照  清代 张若澄

  陈宇箫

  在北京求学四年,我一直久仰“燕京八景”的盛名,如今又一次借着行走北京专栏的机会,去看看“八景”中闻名遐迩的“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要在夕照中去寻觅才有味道,而北京仲春的夕照显得有些羞涩,它微醺而妩媚,散落些透明的彩绸在西山,也把温暖带给眼前的金台路。

  金台路站是地铁6号线东起的第七站。金台路的名字就源于“金台夕照”。当然,还有10号线的金台夕照站,名字来的更直接。这样的命名给了游客最大的方便,指示性很强。

  可是,“金台夕照”并不好找。原以为金台会是一个占地颇大的四面台,当我站在央视新大楼的西边环顾四周,眼里却全是高楼大厦。旁边摆摊卖旧式婴儿布鞋的大爷说:“往西走,绕过财富中心就是。”

  现在的“金台夕照”就是一个隐藏在高楼之中的,规模不大的街心广场。一座石碑在广场的正中央竖立着。隔远看,这碑上光秃秃什么也没有,碑身也残缺不齐。走近瞧,才能看见斑驳的刻痕——“金台夕照”,四个繁体大字。

  “燕京八景”的说法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八百多年前,金章宗(年号“明昌”)厘定这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分别在“燕京八景”的所在设立了石碑,并钦定了名称,即我们今天熟知的“燕京八景”的叫法: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虽然“燕京八景”的名字几经变化,可是它作为北京著名的八处景致,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从未更改。如今,这“金台夕照”的广场上依旧人来人往,路过的大爷、大妈走累了,在方凳上休息会儿;午休的白领从高楼里走出来,在春光里吃着午饭;背着大包小包的游客们匆匆和石碑合影……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乾隆皇帝御制的石碑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上说,乾隆钦点的“金台夕照”在朝阳门外东南二里许的“苗家地北高地”,碑也立在这里。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把兵营安排在了东单和东交民巷一带的使馆区,把打靶场建在了这“北高地”上。几十年的战火纷飞之后,这片高地在新中国成立时已是一片荒丘。

  1959年8月,“大跃进”的时候,北高地是幸福弯人民公社第六农业生产队的场院。此时,北京市文物局[微博]的考古工作者在此处考察。有农民告诉他们:这里的荒丘大概有四五亩,早年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不知是谁立的。后来为了耕地,便推倒了石碑,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再后来,这荒丘被开垦成了农田。可以想象,考古人员们听到了这个消息该有多高兴。可经过勘探挖掘,他们一无所获,只能失望而回。

  虽然石碑不知所踪,但因为这里是“金台夕照”的所在,所以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很多街道的命名都和“金台夕照”有关——金台路、金台北街、金台里等等。

  风风雨雨几十年,这石碑一直沉睡在泥土之下,直到2002年,它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北京财富中心开挖地基时,施工人员在地下2米处挖出了一块巨石。在铲去巨石周边的泥土后,他们发现这原来是一通石碑。施工单位马上联系了文物部门。专家们在小心翼翼地刷去碑面的泥土之后,兴奋地发现四个大字“金台夕照”。在“财富中心”发现这块石碑似乎饶有深意,它似乎告诉我们什么是“财富”的内涵,舍千百年积淀的京城文化,我们就是精神领域的贫儿。

  经过专家们的“抢救”,这通御制石碑又重新“出土”。碑的尺寸不小:高约3.3米,宽约1.5米,厚约0.6米。碑前的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所书,落款“乾隆辛末(1751年)初秋御笔”,下方还有两面御印。这些字迹,已经不那么清晰,可这磨损也算是石碑峥嵘岁月的见证。

  现今的“金台夕照”广场上,这石碑被一池清水围绕,紧挨着石碑的是一个用土黄色砖块砌成的大平台。夕阳下,清水映着阳光,波光粼粼,折射出耀眼的金色,就犹如传说中的黄金台。

  这“金台”源于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而筑黄金台的传说。东晋孔衍的《春秋后语》中提到——燕昭王曰:“安得贤士以报齐仇?”郭隗曰:“王能筑台于碣石山前,尊隗为师,天下贤士必自至也。”王如其言,作台以金玉崇之,号黄金台。

  唐朝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写道:“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谓之黄金台。”黄金台是否为燕昭王所设,各家争议很大。不过,黄金台所指的就是招揽贤士之地,贤士聚集之地,这一点各家都很认同。

  历来诸多的名人大家,都以“黄金台”入文,抒发感慨。

  李白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说:“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李商隐在《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也说:“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

  怀才不遇的古人们对黄金台的向往,其实就是对燕昭王礼贤下士之举的怀念之情。很多学者认为,后来出现的多座黄金台都与民众寄托对燕王纳贤的思慕之情有关。

  明朝胡广在《燕山八景图诗序》里说:“昔燕昭王尊郭隗,筑宫而师事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后金人慕其好贤之名,亦建此台,尽在旧城内。后之游者,往往极目于斜阳古墓之中,徘徊留恋,以寄其遐思,故曰金台夕照。”

  乾隆在钦定“金台夕照”时,也写诗道:“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从“何妨存古托其中”这句可见,乾隆并不在意这里是否是真的黄金台,他重视的是,百姓对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向往。

  如今,环绕在“金台夕照”碑周围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东边不远处就是造型标新立异的央视大楼。夕阳西下,下班的人们匆匆忙忙。这人来人往体现的便是新世纪“黄金台”的吸引力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