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什刹海:超越皇城史的荣光

2013年05月09日 09:39   华夏时报  

  作者:周江林

  随着北京老街、胡同的逐渐消逝,剩下为数不多的传统街区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有关“什刹海拆迁”再次引起各方关注,我们走进什刹海,重新打量这里的人文遗产。   

  什刹海先,北京城后

  《水经注》载:“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这里所记载的蓟城,就是北京城。“又东南流”的一段河身,最终流成了闻名遐迩的什刹海。  

  “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依,叶叶自相当。”这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植《艳歌行》对什刹海一带景物的描述。  

  历史上关于北京的方志,无不盛赞什刹海风光,《天咫偶闻》:“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朦”;《长安客话》:“其南则晶淼千顷,草树青葱,鸥凫上下,亭榭掩映,列刹相望,烟云水月,时出奇观,允都下第一胜区也。” 

  什刹海在唐朝时就有人群傍水而居,现北海画鲂斋的古柯庭和景山镇山阁旁都有唐槐,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什刹海在辽金时称白莲潭,可见那时什刹海的荷花已盛。   

  1260年,元朝占领金中都城45年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什刹海水域建新都城,郭守敬与刘秉忠负责设计规划,历时十六年,元大都城建成,老北京流传俗谚是:“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郭守敬充分运用了他的水利天才,引白浮之水入海,增加了什刹海的水量,水域变宽,水源变长,什刹海地利气脉也更雄壮了。    

  此时,连成一片的海子,其水源系经厚载门过平桥、望云桥流入宫墙,平静的绿水泛着涟漪,在阳光下闪闪而动,如同斑斓的玻璃、玛瑙一般。在大都宽阔的官道上,高冠华服的蒙古贵族缓辔而行,与红色的宫墙、绿色的垂柳以及水畔的楼台亭阁一并倒映在绿水。  

  依靠什刹海而建的元大都城具备了王者之气,元朝的经济、文化也达到繁荣的程度,元朝的中国版图,第一次不再四分五裂,变得大气、舒展而一统。

  1283年,马可·波罗随忽必烈来到了大都,他在游记中形容“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整个城区按四方形布局,如同一块棋盘。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 

  此时什刹海已成为交通要津和繁华商业区,马可·波罗记述了鼓楼之北的钟楼:“新都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楼,上面悬挂着一口大钟,每夜鸣钟报时。”    

  马可·波罗还见证了元旦白色节这一壮丽场面:忽必烈大汗的五千头大象都披上金银线绣成鸟兽图案的象衣,每头象肩上都放着两个匣子,里面装满宫廷所用的金属器具和其它器具。象队后面则为骆驼队,同样载有各种各样用具。这个队伍在大汗面前经过,形成了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    

  由于大象太多,有些大象不慎滑入什刹海,大象挣扎的场景加剧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什刹海湖内商船蔽水,岸上车水马龙,酒肆茶棚、商贾戏班云集,热闹非凡,文人墨客赵孟頫、施耐庵、关汉卿常来此雅兴。关汉卿曾与朱帘秀等还在湖畔演唱《窦娥冤》。    

  七朝重臣许有壬《江城子》云:“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往栏桡。春暖香云,何处一声萧?天上广寒宫阙近,金晃朝,翠岩徭。谁家花外酒旗飘?故相招,尽飘遥。我政悠悠,云水永今朝。休道斜街风物好,才去此,便尘嚣。”    

  诗人王冕看到宽阔的水面风吹波动,岸上酒船林立,不禁咏道:“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    

  明代京城盘两龙

  明灭元后,出于政治上的原因,1403年(永乐元年)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命他的御用设计师启用北京城中心点南移的方案。   

  立极点的南移让北海水域和什刹前海水域转换成了“来龙”部分——明代在这片水域上修建了德胜桥和银锭桥。这样,积水潭一分为三,形成了两桥贯连三水域的格局。德胜桥西的水域称为积水潭,银锭桥西的水域称为什刹后海,银锭桥东的水域称为什刹前海。俗称后三海。与位于紫禁城西墙外的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蜿蜒相连,共同组成了北京内城唯一的水域。   

  什刹海得名一说缘于沿岸建有普济寺、慈恩寺、龙华寺、什刹寺、观音寺、净业寺、广化寺、药王庙、火神庙和法华庵九寺一庵,故有“十刹海”之称。   

  银锭桥其所蕴含的风水意向,完全是为了扭转元大都城已经定型的风水格局,是立极点南移后,新的风水格局的平衡。  

  在明末清初,站在银锭桥上向西望可看到西山连绵山峰,有燕京八景“银锭观山”之称。清初诗人宋荦曾以“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诗句赞咏。  

  2003年,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北京上空遥感航拍了一组照片,发现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貌具有象征意义,进一步研究后惊奇地发现,明代的北京城暗含着两条巨龙造型——一条是水龙,另一条是陆龙。   

  在什刹海边一个叫西涯的地方长大的诗人李东阳以“重经西涯”为题作诗不下数十首,他赞什刹海为“城中第一佳山水”,不但可以看到他对于这块水土的无限留恋,而且可以领略人的一生情感的变化。  

  自清朝起,什刹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有“西湖春、洞庭夏、秦淮秋”之美。许多皇亲国戚、名门贵族、将相高官多造居于此,如醇王府、恭王府、庆王府、罗王府、涛贝勒府、德贝子府等,市井风情又添加了皇家的贵气。    

  1851年,慈禧太后将这里赐给帮助她铲除顾命八大王有功的小叔子恭亲王奕忻,改名为恭王府。   

  恭王府另一个名声,是被传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这种说法曾引起了清末民初的红学考据派的重视。  

  与恭王府相对的越河东南的龙头井胡同,那是庆王府和罗王府。庆王居住龙头井时还只是郡王,因工于心计,没有几年,就踏上了坦荡通衢的仕途。奕劻晋封庆郡王后,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处,府内建筑宏伟,面积广阔,分为五个大院,大小楼房近千间,朱红大门,高大的宫殿,只是屋顶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为当时京城最华丽的王府。   

  也有研究红学的人说这里才应该是《红楼梦》里只有门口的石头狮子干净的宁荣二府。    

  “暮鼓晨钟”全城有序可循

  1963年,宋庆龄开始居住在醇王府花园。园中花木葱茏,湖波荡漾。濠梁乐趣、畅襟斋、听鹂轩、观花室、恩波亭等建筑,尽显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第一展厅是宋庆龄的大客厅,第五展厅是大餐厅,辟为生平事迹展览馆。中院主楼内所展出的陈设,一如宋庆龄生前起居原状。一楼,有小客厅,东墙正中悬挂着孙中山遗像,像前放着鲜花。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兼起居室和书房。   

  对于北京,宋庆龄曾说:“北京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这指的是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而引起她巨大的悲痛和无限的思念。而令人震惊的是她竟自1963年起至1981年逝世一直待在那里。   

  院里有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的树“明开夜合花”,他曾为此树题诗:“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能够想象,宋庆龄夜深抚树的情景。  

  也同样是1963年,和珅的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奕忻的草料场和马厩的地方成为了诗人郭沫若居住25年的家。门坐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是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正房5间是郭沫若的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衣帽间。后罩房为郭的夫人于立群的画室、书房和卧室。故居里保存着郭沫若的手稿、图书和文献资料。 

  张伯驹故居位于后海南沿,与宋庆龄故居隔海相望。精致的青砖瓦屋四合院,院外有多株参天大树。  

  张伯驹是民国初年四大公子之一,与貌绝美质极佳且擅丹青的潘素堪称风流倜傥的天作夫妻。他擅长诗词书画且酷爱收藏,为此不惜倾家荡产。解放后,他将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千字文》卷、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珍贵文物献给国家,换来一张文化部长沈雁冰的奖状,但日后张伯驹开始了拮据的生活。

  钟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元明清时期为全城报时中心,鼓楼上有报更的大鼓十余面,以更香和铜壶滴漏计时,与钟楼上的铜制大钟配合,分别用以白天和夜晚报时。“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鼓楼在明清两代曾是北京城北面的制高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英兵企图占领鼓楼作为窥测皇城的据点,被驻守的荣禄武卫军所阻,在这一带发生了多次激战。  

  高庙又称普济寺,建于明初,坐西朝东,这里地势较高,故得名高庙。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州谈判中,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39人被清政府扣押,1860年9月29日,巴夏礼一行由刑部转至高庙关押,这期间,巴夏礼暗中向城外八国联军发送情报。  

  然后,现实的无情证明了清政府扣押巴夏礼、“该夷兵心必乱”是一厢情愿的空想,10月8日,巴夏礼等被释放,离开高庙。10月18日,八国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   

  高庙后来被毁坏,当年庙旁有一块石碑,刻着“梁巨川殉道处”,是为了纪念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    

  梁巨川生前居住积水潭小铜厂一号,为清官员,酷爱读书,清亡后,曾写下“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的自勉联。他热衷于变法维新救民强国,当看到袁世凯误国时,决心以死醒民。 

  1918年,梁巨川在六十生辰前三天,问儿子:“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他点头说:“能好就好啊。”三天后,他留下《敬告世人书》说自己是“殉清而死”,于生日当天投积水潭自尽。 

  会贤堂饭庄最为辉煌的年代是清末到北洋政府退出北京那一段时期:摄政王载沣多次在此召开集会,末代皇帝溥仪和内务府大臣宴请民国总统徐世昌也在这里;1930年,国民党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头面人物云集会贤堂召开党务会议。  

  很多文化界名人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钱玄同、胡适、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来这里或聚友小酌或唱堂会。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载:会贤堂“夏季另有掌灶的,水平和泰丰楼一样。因为它是一个消夏胜地,临河一排旧式的楼,可以凭栏赏荷,什刹海岸边高柳静垂,蝉声聒耳,湖中红莲清香远送。吃炸笋鸡、新鲜的莲蓬、菱角、嫩藕,喝点陈黄酒,甜点心也好,琥珀莲子、枣泥酥盒都异常可口。”  (作者系诗人、剧评家、《空中生活》主编)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