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心殿造办处史料

2013年07月08日 12:05   东方早报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是清代宫中制作行业的原始资料选编。造办处设于康熙初年,所有皇帝交办与制作、设计相关的事情,通过造办处的长官分发至各相关加工部门。在此类工作程序中所留下的大量的原始记录,会直接影响古代历史和古代艺术史研究者的认识。朱家溍之女朱传荣前不久应约在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就此话题进行了讲座。

  朱传荣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是清代宫中制作行业的原始资料选编。

  造办处设于康熙初年,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一级行政单位,所有皇帝交办与制作、设计相关的事情,通过造办处的长官分发至各相关加工部门,完成制作后,再经由长官上交给亲王或者皇帝居住宫殿的负责太监,面呈皇帝听取意见。在这个工作的正常程序中,管理单位和制作单位留下了大量的原始记录。

  譬如《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和《各作成做活计注销底档》,前者是来活来料的记载,后者是完成后注销的记载。

  造办处档案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与档案出版

  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这一辑的后记中,我父亲朱家溍自己记述了他与造办处档案的关系——

  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前,初步知道清代宫中有个“造办处”,制作的小器物非常精致,例如鼻烟壶的凿铜盖,我被告知这种铜镀金的盖是造办处做的。又如宋元瓷器,或旧玉器的紫檀座,造型和刀工都显示出清新而又古雅,座底下刻有楷书填金的“甲”或“乙”或“丙”是标明这件器物的等级。这类器物都是从宫中流散出去的,这类紫檀座据说也是造办处做的。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比较突出的事情,我的父亲朱翼庵先生从东四大街的古玩店荣兴祥买回一件紫檀木座,是个圆形的,周围雕做四个姿态不同、神气各异的儿童在用力共同抬这个座,四个儿童相当于座的四足。购买目的是为给家中原有一件雍正款的石榴尊配个座。但拿回家和石榴尊试坐一下,发现座子稍大一点,但也满好看的。可巧我父亲的朋友郭葆昌先生来到我家,看见插着一簇芍药花的石榴尊下面这个紫檀座,立刻露出惊喜的眼光,说:“哎呀!这个座太好了,不是造办处做不出这样的活来”,同时他也看出紫檀座的口比石榴尊的底略大一点。当天晚上他又来了,带着他新买的乾隆款仿古铜彩釉尊,他把四童子紫檀座和古铜彩尊一试,竟然严丝合缝。后来在他再三恳求的情况下,我父亲就把这个四童子紫檀座送给他了。后来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把家藏瓷器全部卖给故宫,这个四童子紫檀座随着古铜彩尊至今仍在故宫的文物库房中。当时我对于造办处的印象认为也就是宫中的一个制作小器物或小配件的机构而已。

  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初期是保管陈列不分的,我个人把注意力比较集中在书画碑帖方面。吴仲超院长领导工作时,认为故宫藏品以明清两代的工艺美术品占最大的比重,然而这方面藏品只是保管而没有展开研究工作,是个空白区,于是安排我到工艺美术史部工作。1965年有一次我和档案馆的单士魁先生谈起造办处,他向我介绍,让我看看内务府造办处有关的档册,我欣然接受。在这一年里,我看了许多关于造办处的档册。……这部分档册的内容是清代工艺美术品和画院画家作品最集中的文字史料,其中有某些作品的作者名姓,成做活计的品名,皇帝对于器物制作的具体要求和意见。故宫所藏清代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件可以在上列档册中找到作者是某人,是某年月日开始设计画样,做模型,某日完成,以及陈设地点等等。某些工艺美术品何以在当时会出现很精的水平?何以会做出表现年代的特色?在档册中都可以找到说明。

  可以说是“如入宝山,虚往实归”。自此,对档案的重视与利用成为我父亲博物馆工作的习惯之一,他不仅自己重视和利用档案,也向周围的同仁介绍。

  《故宫退食录》中绝大部分篇章,无论关于古代工艺美术品或是原状陈列或是清代宫史——都是以对大量档案材料的熟悉分析作为基础的。如《故宫所藏明清两代有关西藏的文物》、《关于清代宫史研究及原状陈列的几个问题》、《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明清宫殿内部陈设概说》和《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等。

  正是缘于对档案重要性的了解,所以,产生了出版的念头,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整理誊录了自己多年查阅档案的笔记,选辑了雍正朝作为计划中的第一册。父亲的设想是,先整理编辑一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为将来正式修《养心殿造办处志》做准备工作。希望更多的博物馆从业者,艺术史的研习者都能够有机会阅读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原始材料。

  这部书稿交到紫禁城出版社(现更名为故宫出版社),也曾经因为“过分专业”“印数不大”的理由搁置了好多年,2002年,才正式起动,交付当时的院刊编辑林姝做责任编辑。2003年夏《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正式出版,父亲非常高兴,尤其满意林姝在配图过程中所作的补充。林姝本人也从此书的编辑中开始了自己对于清代工艺美术的学习。

  档案的作用是什么?

  在编辑第一辑的过程中,林姝作为编辑对本书的内容必须一读再读三读,在近乎强化的阅读之下,档案中的细节渐渐了然于心,皇帝的性格也渐渐通过这些细节有了一个轮廓。这为她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独特而有益处的基础。我们看一下林姝在近十年当中的文章题目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个益处仍然在继续生发之中。林姝的文章有《从造办处档案看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雍正皇帝与玻璃制品》、《雍正时期玻璃制品与朝政的关系》、《雍正时期的吉言活计》、《<悦心集>与雍正行乐图》、《高山流水是知音——雍正皇帝与古琴》、《原藏雍和宫金塔内的胤禛塑像》和《美人欤后妃乎》等。

  对于古代历史和古代艺术史的从业者来说,历史的细节或者过程常常是缺失的,这就直接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作为编辑的个人感受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二辑与第三辑是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一年,出版于2013年。

  我在编辑过程中的感受有下面几个方面:

  1.语言类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和习惯用语两种

  (1)少数民族语言

  噶什哈——本意是鸟,档案中应该是指做游戏用的羊关节骨(北京话中把关节骨叫做拐),至今东北话中有嘎拉哈这个词汇,就是用羊关节骨所做的游戏。“棋盘桌,内盛五彩漆盒一件,内噶什哈二百个,马吊二份”。

  特贺——大角羊,特贺犄角做材质时即羊角。“太监高玉等交瓖镶特贺犄角桌子十张。传旨:着粘补收拾。”

  台撒——佛像下的底座,例如“佛窝下配一铜台撒镀金供柜”。

  (2)习惯用语

  藏——第四声,动词。在金铜佛像的内部填充经文抄本、数珠、小型佛像等珍贵而有象征意义的过程叫做装藏。“乾隆元年二月初四日太监毛团交金胎珐琅观世音菩萨一尊,随象牙善才、龙女。传旨:着将金胎观世音菩萨请出装藏,配做山子。”

  仙工——“……太监胡世杰交象牙仙工球一件。传旨:着酌量配一座。钦此。于本年八月初四日,将做得象牙茜红座一件,并象牙仙工球一件……”,一般就是工艺比较复杂的新鲜的,譬如象牙塔,牛角球就说仙工,和西洋加工方法沾边的,也被叫仙工。

  2. 工艺类

  梅洗见新——以梅子的弱酸清洗金属的氧化,至今仍然在使用这个工艺。

  “首领王守贵交金八宝三十七分(份),计二百九十六件。银八宝三十七分(份),计二百九十六件。传旨:着梅洗见新送进。钦此。”

  扫青——油漆彩画中的工艺,刷油后将蓝颜色粉末撒在要装饰的平面上,干燥后将多余的蓝颜色扫去,即称扫青。

  “太监胡世杰交白笺纸匾文二张。传旨:着在树根匾上做木字扫青。钦此。于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将树根匾二面俱安御笔扫青字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

  一块玉壁子——这是匾和对联之类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其中有两个概念。箅子是方格状的龙骨,薄的木板或纸绢类材料可以均匀平整地附着在其上,避免了实木的开裂、过重等问题,又便于悬挂,或更换匾联内容。一块玉是形容匾联的表面不起边,状如整块玉材。

  “太监胡世杰交缂丝花边亦复佳匾文一张、缂丝花边对一副、缂丝松竹梅边竹所匾文一张、缂丝松竹梅边对一副。传旨:俱着做一块玉壁子匾对。钦此。”

  3. 事件类

  事件类在所有感受中特别具有冲击力,一个熟悉的词汇人名引发疑惑,明白究竟之后,在瞬间穿越了与历史相隔的全部时空,你觉得自己正置身其中。

  举例——

  “(如意馆)乾隆八年三月初四日……上谕:着郎世宁画十骏大画十幅,不必布景,起稿呈览。钦此。”

  “(裱作)乾隆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交十骏绢画十张。传旨:着托表大画十轴,俱要一样尺寸。钦此。……配箱安托泥。”

  郎世宁与王志诚分别画过《十骏图》,这里说的是郎世宁。画的时间共用了近十个月,《十骏图》令皇帝非常满意,命令托裱的同时,做专用的画箱,画箱的结构是有托泥的,想来是为了有足够的高度,防止受潮。

  举例——

  “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奏事太监王常贵等交喳古喳牙碗二件,系坡罗奈进。喳古喳牙碗二件,系公班弟大进一件,系公朱里满进一件。传旨:着安(按)原签子上名色翻译收什(拾)。钦此。于本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司库白世秀将喳古喳牙木碗四件俱各按各(名)色翻译收什(拾)好持进,交奏事太监王常贵呈进讫。”

  乾隆十四年曾经有一个赏赐,内容特别丰富,玻璃制品,珐琅器,洋彩的瓷器,(宝座上用的)迎手靠背坐褥,皮袍子甚至交代上身用羊皮,下身用貂皮。赏赐的人名很多, 有朱米那木扎尔、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公珠尔马特车布登、班第达、噶隆塞玉特塞布胜、车冷汪扎尔等。

  4. 其他

  “乾隆五年五月三十日,金星玻璃八不正改作得穿心盒。”

  档案中记录着大量的改制工作,各种材质都有。有时单件,有时候是一批,原则是“有用处用”。

  “乾隆六年五月初二……象牙仙工葡萄陈设,配得绿牙座呈进。奉旨:着郎世宁着色。”

  这条档案说明郎世宁的工作范畴不仅仅是画画。

  “乾隆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将大蒙古包取来,在丰泽园处绘图呈览搭盖。”

  这条档案说明当时在画的大型画中有蒙古包,画家平时没有足够的观察,需要实物。

  档案的利用形式

  据我了解,除这一套综合性的选本之外,还有书画的,家具的和陶瓷的,都在编辑中,都仍然是纸本的。

  在我心中,档案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完整的电子文件,放在网上供大家查阅、下载。

  目前的纸本选编形式,较之上个世纪带着纸笔进档案馆摘抄,确实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仍然不能提供读者已经惯用电子文件的检索方式,查询不够快捷,利用的效率也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无论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什么,与原档案的校对都是一个浩繁的工程,也是目前出版受到的最大的限制。

  档案记录的原始状态决定了书写的不规范,带来了内容的不确定性,既有约定俗成的错字,也有个人文化差异产生的错字。

  有些名词音同字不同,甚至会使用今天想不到的音译。有些器物或工艺名称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早已失传。

  有些常见的词汇如珐琅、碧玺(碧牙西)、温都里那、冻石、虬角在现在的成书中是以括号形式标注了现在通行的用字用词,有读者提出了更多的应该改换的内容,譬如在瓷器和玻璃制品中都有一个“呆白”,是指不透明的状态,同时也有时会写作“涅白”。

  但和选编者商量之后,倒是觉得还是应该以档案的本来面貌呈现最好,不要妄自把自己的理解置换之后作为成书的内容给读者。之后的出版是否不加括号作解释,在书后做一个集中的对照比较好。

  不同作者,利用档案的方式不同。有人主题先行,有人善于从琐碎的材料细节中发现主题。

  我与档案的接触始终在编辑这一层面上,因此,不能贡献大家关于学问或研究的更多意见。所以只能把编辑校对中约定的一些暂定标准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