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将军邸匿隐豪贤闹市

2013年07月18日 07:04   南方都市报  

  越秀区大塘街豪贤路48号,一栋别致的小洋楼,静静伫立着。即便是住在附近的街坊,都不一定了解它的身世。上个月起,这栋楼外墙悄然挂起了一块“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原来,这里曾是民国中将张光琼的官邸,建国后广州首任市长叶剑英也于此住过。此洋楼的设计者,正是广州传统中轴线系列建筑的设计大师——— 林克明。

  昨天,张光琼之子、75岁的张宗锷,为我们讲述大屋的故事。

  “张光琼(1907-1975),海南文昌人,云南讲武堂第18期炮科毕业,1949年2月担任国民党第62军中将军长,1950年在香港通电起义。”

  国共将领均在此居住过

  75岁的张宗锷给记者拿出一份1950年2月28日的香港《大公报》影印本。据他介绍,他父亲张光琼正是在这天通电,敦促海南的国民党残部参与起义。此后,张光琼便再没回来,直到1975年病逝于巴西。

  老人说,当时因为国内战争,蒋介石政权准备败退,中共地下党发动起义,国民党在广州的势力比较大,于是将军部迁到湛江。当时有下属打电报去南京告发张光琼,于是转移到香港。后为躲避国民党特务又迁往巴西,自此便再没有回国。

  据越秀区文广新局提供资料,建国后,首任广东省主席、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就曾在此居住。当时曾在统战系统工作的张宗锷记得,叶家在此一直居住到“文革”前,其后又安排了四名省委统战系统的处长居住,将大厅间成了两间房间。直到1984年,张宗锷夫妇才得以从韶关回到故宅,一直居住至今。

  进口材料总造价十多万银元

  “记得小时候,经常有军政要员来我家参加舞会。”张宗锷先生说,当时客人一进门会先走入衣帽间,放下大衣帽子后,先进弧形玻璃窗的小客厅稍坐片刻。待舞会开始,便会移步到40平方米的大客厅,在留声机旁轻歌曼舞。

  从客厅继续深入,便是厨房、佣人房和杂物房,沿着大理石铺成的楼梯,二楼是20平方米的主人房。全屋两层共有六间房,两个客厅,前后均有院落。当时的家具建材均是美国、西欧进口的一级材料。聘请中山文献馆的设计师林克明进行设计,总造价达十多万银元。

  为抗战后流行的简洁主义风格

  与抗战前的民国建筑不同,这栋建于1947年的别墅,并没有复杂的罗马柱、雕花山墙,只有简洁的几何线条构成。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认为,这栋属于抗战后的流行简洁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因为当时世界范围内建筑大量被毁,提倡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该建筑楼底高4.2米,可让热气有足够的空间散发。在西式注重保暖的建筑基础上,还加设有适应岭南气候的天井,方便通风散热。老人说,至今房屋都不用装空调。

  近几年来,经常有学生在路边不断地拍照,后来张老才知道,原来这栋建筑被写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系的教案。

  房屋如何保护暂未获明确指引

  越秀区文广新局文物科负责人表示,该建筑之所以被列入越秀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是因为林克明设计的为数不多的住宅建筑中,它至今仍保留完好。二是房屋主人张光琼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现在房子大体上没有问题,也从没有大修过,但是房子后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墙面出现了脱皮,而天井的外墙还有一条裂缝。”张老说,一直想清洗一下斑驳外墙,让她重现当年的草绿色。

  至于按照《关于公布越秀区第一批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名单及保护措施的通告》(越文广新〔2012〕32号)的规定,纳入文物的房屋修缮需要报文化部门审批,张老先生表示自从挂牌后就一直有疑问,但具体应如何保护,暂未获得任何指引。

  亮点建筑

  区家祠

  罕见的完好保留的清代书院

  区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九年,又名“林石家塾”。它是岭南少有的一祠附带48间二房,建筑占地约1373平方米,中路主体建筑,三间三进,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衬祠。硬山式屋顶,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祠堂前旷地铺花岗岩条石。祠内保持旧时格局,均由木柱做主体支撑,青云巷上均有精美的花草石雕。今年越秀区投入600万元对区家祠主体进行修复,祠堂面貌焕然一新。

  东皋大道别墅群

  广州民国中西混搭别墅博览区

  东皋大道民国别墅群,是指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东昌大街的11栋民国时期红砖洋房。地址分别是:表哥茶餐厅、东昌大街17号之一之二、中平里6号、东昌大街24号与28号的姊妹楼、中平里7号等。它们大部分都是花园式别墅,混有中西建筑的特色:中式的上海批荡、玻璃瓦、满洲窗;西式的意大利批荡和外廊、花瓶栏杆、罗马柱、维多利亚风格的玻璃窗花、巴洛克样式的大门。有的属于简约的古典式,有的则是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

  豪贤路骑楼街

  广州最后一批兴建的骑楼街

  豪贤路骑楼街建于20世纪的70年代,属于广州最后一批兴建的完整骑楼街。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特点是: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

  逝去的筑迹

  1890年-2013年

  清末耸峦书室拆得只剩门匾和天井麻石

  耸峦书室,坐落于越秀区中山四路秉仁巷54号。这间清代的老书室隐藏在大塘街深巷之中,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作为文物线索,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今年6月底,除了大门石匾和天井处的麻石,整个书室被拆得面目全非。

  根据史料,耸峦书室属砖木结构,碌灰简瓦,外墙为青砖石脚,中有一约6平方米的天井。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书室门楼上方有一花岗岩石匾,阴刻繁体行楷“聳巒書室”,横额的右上还有“光绪十六年秋仲”七字,可推算“耸峦书室”建于1890年。其左下方的“凌彭年”印,则说明它的来历。

  凌彭年是清代有名书画家,广东番禺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28名。据居住在耸峦书室附近的一位七旬婆婆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室开始被改建,间隔成多个小房间,随后还加建了二楼。“像七十二家房客那样,住了十几户人。”

  上个世纪“破四旧”时,为避免石匾遭到破坏,耸峦书室大门匾额被人用水泥石灰层层遮盖,其后一直不为人所知。直至2004年,大塘街的文化站进行文物调查时才被发现,尘封几十年的匾额才得以重见天日。石匾上的字体本来是典型的清代靛蓝色,不久后就有关工作人员将文字用油漆描成了红色。

  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专家组认为,耸峦书室的石匾和天井处麻石是未被改变的原物,属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构件,应在复建时原址保留的。但除了大门石匾和天井处麻石外,其他部分改建和加建太多,未能纳入正式文保单位。

  (1874年-2009年)

  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故居整体被拆迁 空置到现在

  你可知道,在大塘街长兴里,一座看似破陋的小屋里,孕育了秦咢生及其后辈子孙多位著名书法家?这座小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名叫“莲花室”。2009年底,该地块整体实施拆迁,秦咢生故居被夷为平地,如今了无踪影。

  秦咢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秦派书法“秦宝子”的创始人。2009年11月,秦咢生故居在湮灭之前,南都记者曾经前往探访。这座小屋与康有为先生创办的万木草堂相对望。

  秦咢生孙子———秦庚、秦枝三一家,当时仍住在此。屋内,占地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简朴而讲究,四处都能找到秦咢生的书法作品,厅堂正中挂着其子秦大我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题字。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挂在门楣一幅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晚年的秦咢生坐在家门口,侧身深情地端详着身旁一位老奶奶。她便是秦老的妻子王碧莲。据秦枝三介绍,“莲花室”正是祖父秦咢生以妻子之名所命。

  在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中,秦咢生故居被列入文物线索,然而因屋内改建较多,未能列入正式文物。长兴里内巷中,一张拆迁公告更宣布了“莲花室”的未来。据穗房拆字【2008】第10号文件,中山四路长塘街、花生巷、长兴里一带共8592平方米,要全部拆除。

  2009年12月,秦庚、秦枝三一家,全部迁往白云区石井。“莲花室”在钩机的摆臂下,轰然倒下。如今,该处仍是一片空置的工地。

  越秀区大塘街

  近代变革策源地 建筑遗珠散布街角

  大塘街,东起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侧、与农林街相连,西至文德北路,与越秀区北京街接壤;南以文明路为界,与珠光街相望,北达东风中路。时光倒流至清代,大塘街所在的位置属于广州城内的东面,由于分布有当时科举乡试的考场“贡院”、当时的最高学府“番禺学宫”(农讲所),以及大小书院合族祠64间,因而成为文人精英荟萃之地。康有为梁启超当年万木草堂讲新学、谋变法。辛亥革命后,一系列影响中国进程的事件,在这里发生,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就在这里的广东咨议局旧址,蒋介石誓师北伐,就在东较场。与此同时,一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及富商,在大塘区域兴建精致的洋楼,形成今日东皋大道片区、东昌大街片区以及豪贤路一线的民国历史建筑群。建国后这一片区由于地处市中心,高强度的开发让历史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让昔日的民国宅邸,逐渐成为被遗忘的珍珠。

  大塘主要路段演变

  ●中山四路 此路段,汉初为广州古城南边的一条通衢大道。清乾隆四年(1739年)改称惠爱街,民国37年(194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为中山四路。

  ●文明路 清代时广州“老城”南边城墙。1932年拆建为路。因经清代文明门,故名。1967年改名延安二路,1981年复名,长925米,宽16米。

  ●豪贤路 古称豪弦街。因古代为城濠,其形象弓弦,故得名。明万历前(1573年前)已改称豪贤街。东段有莲须阁、晴眉阁,为明黎遂球读书处。民国22年(1933年),开始扩宽马路,定名豪贤路至今。

  说明:

  1.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2 。国民党“一大”旧址

  3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旧中山大学钟楼4 。广东贡院遗址

  5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6 。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7 。万木草堂(邱氏书室)

  8 。广东咨议局旧址9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10 。四烈士墓

  11.南宋水关遗址12 。广东测绘水准原点标石碑13 。广州图书馆

  14 。中山三路2号旧民居15 。大东门旧当铺16 。叶剑英诗碑

  17 。龙虎墙18 。制置使凌公祠19 。耸峦书室20 。秦咢生故居

  21.越秀北路98号旧民居22 。番山亭23、番禺学宫

  24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石碑25 。雅荷塘69号旧建筑

  26 。豪贤路86号旧民居27 。五代南汉水关遗址

  28 。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29 。皋园30 。增园31.达庐32 。区家祠

  访古线路

  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

  东平大押

  (看碉楼式典当建筑)

  东濠涌博物馆

  (看清水红砖楼)

  豪贤路骑楼街

  (广州罕见未粉刷过的骑楼)

  区家祠

  (清代书院式建筑)

  张光琼故居(林克明作品现代主义建筑)

  东皋民国别墅群

  (中西合璧官邸建筑)

  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

  烈士陵园文物建筑群

  广东咨议局旧址

  血谊亭

  地铁1号线烈士陵园站

  结束:游览时间约3小时

  请跟随南都广州筑迹续写广州文物普查汇编

  2200年前,当赵佗站在广州的最高峰越秀山遥望,南有大江如海,浩浩汤汤,北有云山如屏,郁郁苍苍。时至今日,当00后站在广州塔上远眺,尽入眼帘的除了摩天大楼,还是摩天大楼。

  这座雄伟而繁华的大都市,有着怎样的过去?在最大的广场,最豪华的歌剧院,最昂贵的豪宅背后,还隐藏着哪些老街、老屋和老故事?

  10年前,时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村镇中往往见到拆旧屋建新楼,变石板大街为水泥马路……很多有保护价值的,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就已遭到破坏失去原样”。

  于是,他牵头发起了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力求对全市12个区县进行地毯式搜索,摸清文化遗产的家底。从20 0 3年到2006年,广州共出动2000余人,投入大量经费,获得文物线索3000多条,2008年编撰成沉甸甸的14卷《广州文物普查汇编》。

  翻开它,你或许会明白什么叫“有故事的城市”。六榕路以北宋苏东坡的墨宝而著称,仙湖街因南汉西湖的万顷碧波而留名;在越华路,你可以聆听清代书院的琅琅书声,在骑楼街,你可重温民国时代的红尘喧嚣……

  如今,广州全市的文物线索已增至近6000条。今日起,南都《文物在身边·广州筑迹》系列报道推出,我们的记者,将用脚步、用镜头、用笔触,来为5年前的《广州文物普查汇编》写续集。

  首篇,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在位于越秀区的大塘街道。在这块总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地区,据2006年数据,文保单位和文物线索的总数已达32个。去年年底,包括民国中将张光琼故居、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在内,大塘街又有8个纳入越秀区“首批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名录。

  接下来,南都记者将以每周一期的节奏,分片区为读者讲述广州古城曾有过的味道,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物一景。

  统筹:南都记者 李晓瑛 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吴广宇 叶斯茗 李晓瑛实习生董珂 李景 刘磊 陈燕 南都制图:何欣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