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出的金怪兽文物和原件无异(图)

2013年08月02日 07:52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博物馆以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树脂金怪兽(右)为模板,制作了铜制仿品(左)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张喆摄   博物馆以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树脂金怪兽(右)为模板,制作了铜制仿品(左)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张喆摄 清代凤冠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清代凤冠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3D打印机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过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它的原理是: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造出来。打印出的产品,可以即时使用,通过3D打印机也可以打印出食物。

  当我们置身博物馆时,会被修复好的精美文物而震撼,但在博物馆的幕后,修复与保护又是如何做的呢?

  历时一年筹备,昨日“巧手良医——陕历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开幕。陕历博保管部部长韩建武说,将博物馆背后的神秘搬到大众面前,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中尚属首次。

  此次修复工作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展厅”,由于修复室地方很小,只邀请少数文物爱好者走进文物修复室,亲密接触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第二部分于8月5日开始,将在陕历博东展厅开始布展,届时将邀请更多文物爱好者,看文物是如何“走”进展厅的。

  8月20日正式开幕后,该展览将通过130余件实物展品、丰富的图版说明向公众介绍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及修复流程,展示金属、陶瓷、石质、纸质、壁画等不同材质文物及与之对应的相关修复信息,各种修复仪器在文物中的应用,公众可免费参观。

  揭秘1

  

  一个无酸纸包装信封价值达10元

  文物特怕酸性,一件文物如长时间被酸性腐蚀,就会看不出它的模样,甚至消失,比如很多青铜器长期受到酸性腐蚀,有的地方已经被腐蚀掉了,颜色已经不是最初模样了。那么,文物在库房是如何保护的呢?

  昨日,在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各种文物包装盒和信封。“文物包装用纸,都是无酸纸,对文物无害。”制作室专家说,别小看这些纸张,国内不生产,全部进口,一个无酸纸信封就得10元,主要保存珍贵信件、相片等文物,可保持长久不褪色。目前,国际交流中重要信件也是用这种信封。这些纸如何裁剪呢?文物专家先量好文物的大小尺寸,之后在电脑上画出适合包装该文物的平面图,再通过打印机直接打印出带有折痕的盒子或者信封的平面纸,工作人员根据折痕将纸张就可以折成信封、盒子,最后用无酸胶水黏合。

  对温度、湿度有要求的文物,在盒子里还要铺设调湿板,给文物制造小环境,调湿板也是进口的,调湿板在制作时直接做好其湿度标准,根据文物需要选择相应的调湿板。调湿板的特点是如果外部湿度太大,它具有吸湿作用,如果外部干燥,它还会放湿,让文物所处的小环境湿度相对稳定。

  揭秘2

  

  3D打印出的金怪兽和原件无异

  看过电影《十二生肖》的朋友应该有印象,演员戴上一副特别的扫描手套在铜兽首上摸了一遍,后方的3D成像系统便开始建模,用3D打印机打印、着色、进烤箱,一会儿,一个与真兽首一模一样的仿制品便出炉了。

  陕历博文保科副科长卢轩说,电影里的打印技术早已在文物保护中运用,只是没有像电影中这边一扫描,那边就马上打印出来。他们前不久打印长11厘米、高11.5厘米的“国宝文物金怪兽”,就用了14个小时,之后还用了一个多小时冲洗。通过3D打印出来的复制品,和文物原件几乎没有误差。打印出来的金怪兽,和原件一模一样。

  那3D打印机如何打印?卢轩说,这套3D成像打印系统,只需将文物进行三维扫描,然后在电脑里做成三维图像,再用打印机打印就可以了,扫描和打印所花费的时间,与文物本身的大小有关。打印“文物”的材料是光敏树脂。之后,再用光敏树脂“文物”制作模子,根据模子制作文物复制品。而以前制作文物复制品,需要对文物进行翻模,之后再制作,对文物损害比较大。

  揭秘3

  

  清凤冠珠帘工艺精湛 让专家难解

  在文物修复室,修复专家正在对青铜器、木质等文物进行修复,一位模特头上戴的精美凤冠最令人关注,它整体呈现蓝色,还有花朵、龙等精致造型,上面镶嵌有珍珠和玻璃珠,整体保存较完好,只是前面的珠帘断了很多。

  专家介绍,凤冠整体由银制成金属底托,之后在上面做各种造型,贴着头的部分用布做成。那最为亮眼的蓝色是什么呢?据介绍,这是很高超的点翠技术,就是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显得典雅高贵。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饰物,光泽感好,色彩艳丽,且永不褪色。

  卢轩说,该文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征集的家传文物。最初,大家以为是当时唱戏用的,后来发现点翠这种高超技术只在很珍贵的饰品上用,应该是诰命夫人在特别重要的场合所戴。

  目前,困扰修复专家的是凤冠前面的珠帘,专家想把散落的珠子穿起来,他们找了最细的渔线,可穿起来后显得死板,没有原物那种随风飘摆的气质。但过去到底用啥穿的,他们还在琢磨。

  如果你对文物修复有哪些疑惑,可以拨打本报热线029—88880000或在新浪微博“@华商时政观察”提问,本报将汇集问题后,请文物修复专家解答。 本报记者周艳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