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居住证有指纹

2013年11月01日 07:30   燕赵晚报  微博

居住证。 居住证。

  近日,79岁的退休教师吴宝雨,把自己珍藏了数十年的18件档案捐赠给了石家庄市档案馆。这些民国时期的居住证、土地证和各类契约,纸张已发黄变脆,却是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鲜活记录,也填补了石市档案馆馆藏的空白。这些档案将得到永久保存、抢救修复,并将用于研究、展览,惠及市民。

  退休教师捐赠

  18件珍贵档案

  吴宝雨是石家庄三职专的退休教师,今年79岁。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吴宝雨家。虽然他的听力不太好,交流有些不便,他还是向记者讲述了这些档案背后的故事。

  吴宝雨是开发区留村人,1962年被分配到石市三职专工作,直至退休。“我父亲是个有心人,这些档案起初都是他保存的。”20多年前,吴宝雨在留村父母的住处发现了一个破旧的皮箱,里面有十几张泛黄的纸,都是父亲保存的土地证、契约等。他觉得这些东西不能扔,就小心保存了起来。“皮箱里还有什么东西,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那个皮箱也早就没有了。”吴宝雨说,当时,他可没想到日后这些东西还能捐献出去、派上用场。

  如今,这些老物件仅仅在吴宝雨手里就已经保存了至少20年。不久前,他在报纸上看到“石家庄有了民生档案馆”的消息,就给石市档案馆写了封信,说自己家有些“老古董”,不知是否有收藏价值。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上门一看,非常兴奋,这些档案连他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很有收藏价值!于是,吴宝雨保存的18件档案,在石市档案馆找到了新的归宿。这些档案是:民国时期的两件居住证、一件土地证,民国时期的两件典当契约、一件典当田房草契、一件典当副契、四件买卖契约、一件买卖田房草契、一件补契、一件分家的文字材料、一件建国后的土地证、三件建国后的纪念章。

  “把这些老物件捐给档案馆,能让更多人知道石家庄的历史,我觉得挺自豪!”吴宝雨说,家人也都支持他这么做。

  1943年的居住证

  就有指纹信息

  昨天下午,记者在石市档案馆见到了吴宝雨捐赠的18件档案。其中,吴宝雨父母的居住证,是民国32年(1943年)办理的,至今已有70年历史了。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那时的居住证,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

  记者注意到,这两张居住证有现在的两个身份证那么大,是个折页,都是繁体字。居住证正面有编号,写着“居住证 河北省公署发给”。内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职业、填发机关等。其中,住址是:正定县第二区留村第四八保第六甲,填发机关是河北省正定县公署,还盖有印章。日期为中华民国32年7月1日(1943年)。

  有意思的是,那时的居住证已有了指纹信息,上面写着左食指、右食指,还留有空白。不过,空白处的下面还注有“无照片者得以指纹代之”的字样。吴宝雨父亲吴绅堂的居住证上贴有照片,母亲吴郎氏的居住证上,照片已经遗失。居住证上还写着:发给此证不取分文。

  吴宝雨回忆,当时,年满12岁的可以去照相、办理居住证。而1943年他刚刚9岁,父亲的思想比较开通,也让他办理了居住证。后来,吴宝雨自己的居住证早就找不到了,父母的居住证却保存至今。对此,石市档案馆收集开发处处长刘建英说,当时应该是那些有身份、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办理居住证,并不是人人都能办。

  95年前的买卖契约

  字迹仍清楚

  吴宝雨捐赠的档案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一张民国7年(1918年)的买卖契约。这张买卖契约用毛笔写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纸的颜色发黄,折叠处有的已断开,但字迹仍十分清楚。这张契约大意是:成洛业因乏用今将自己村庄窠一段,树木相连,街井一彦,北房四间,连大门筒,大门一盒,西房三间,窗户四个,门二盒,猪圈一个,砖瓦在内卖于成洛且、成洛由,言明价钱叁百壹拾千文。后面还附有“知事会”、“留村田房交易监证人”及“中人”的名字。刘建英介绍,“知事会”等相当于对这一买卖契约的见证人。

  除了买卖契约,两份土地证也很有价值,一张是建国前的临时土地证,一张是建国后的正式土地证。“正定县七区留村临时土地证”,日期是民国37年(1948年),印章是“正定县第七区留村农民会”。正式的那份“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不光有土地数量,还写着“房屋八间、地基贰段”,大红章上写的是“正定县人民政府”,日期为1950年。吴宝雨记得,当时就是先发了临时土地证,然后凭临时土地证办理正式土地证。

  吴宝雨的父亲吴绅堂兄弟10人,档案中的一份分家证明,就反映了当时弟兄10人分家的情况。“邀同亲族人等,当众按十数均分,即予所除的为予两老生养故葬之用,弟兄十数按年轮流种之”,也显示了当时的养老问题。

  这些档案填补了

  石市档案馆的空白

  吴宝雨捐赠的这些档案,对于石市档案馆来说,非常珍贵。刘建英介绍,这些档案是石市民生档案馆收到的时间最为久远的一批档案,其所反映的内容也是石市档案馆所缺乏的,填补了档案馆的空白。这批档案多反映了吴宝雨家当年买卖、典当、分家等事情,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研究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市民捐赠的档案,如果有破损,石市档案馆会进行抢救修复,并制作高仿真件,用于展览、出书等。而档案原件将被放于恒温恒湿的库房内永久保存,不再提供利用。“市民把档案捐赠给档案馆,不仅安全,还能更充分地发挥其价值,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石家庄的历史和文化,惠及广大市民,尤其是下一代。”刘建英说。

  像吴宝雨这样主动捐赠档案的市民,目前并不多。刘建英说,很多市民家里有“老物件”,但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价值,随手丢弃了,还有人不知道该往哪儿捐赠、如何捐赠。“其实,文字、照片、声像、纪念章,甚至是多年前的日记、手稿、家信、族谱等,只要有一定的年代,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石家庄地方特色的,我们都需要。”刘建英说,档案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希望市民们踊跃捐赠档案。对捐赠档案价值特别珍贵的市民,石市档案馆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并颁发收藏证书。

  如果市民想捐赠档案或提供相关线索,可拨打0311—87851970、0311—87851881与石市档案馆联系。

  □文/本报记者 苗静 图/本报记者 李志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