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贵画家培根作品首次亮相中国

2013年12月03日 10:29   新华日报  

图为培根油画《拳手》,贝瑞·焦尔将此捐赠南艺美术馆,这是国内拥有的第一张培根作品。 供图 南艺美术馆   图为培根油画《拳手》,贝瑞·焦尔将此捐赠南艺美术馆,这是国内拥有的第一张培根作品。 供图 南艺美术馆

  培根来了。

  他不是一块烟熏肉,而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画家”。11月12日,他的作品《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424亿美元天价,刷新世界纪录。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第一次到中国,就选择了南京。12月2日,“向培根致敬——贝瑞·焦尔收藏的弗朗西斯·培根‘马厩’画室作品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贝瑞向南艺美术馆捐赠培根作品《拳手》,这是国内拥有的首张培根作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也临场观展。

  培根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为何价值连城?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培根作品首席收藏家、陪伴培根走完人生最后14年的助手贝瑞·焦尔,和引进培根的大功臣、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

  “怪诞”培根其人其事

  1992年4月,培根在伦敦的最后一个清晨,他将自己马厩画室所有的作品、档案、材料等交给贝瑞。10天后,他在马德里逝世。

  1978年,贝瑞在住处附近的商店初遇培根——他们住处相距不过25米。怪诞,是贝瑞及大众对培根作品的第一印象。在那幅最贵的画中,培根这样画自己的好友、另一位顶级画家弗洛伊德:一个全身沾满血迹的人躺在床上,一个被扭曲的脑袋,一个坐在椅子上狠狠抽烟的人……一般人无法承受自己被这样解读。

  培根回答:“我对照相式写实绘画不感兴趣,我在做一些前人没做过的新颖事情”。培根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的笔触表现人物的孤独、压抑、恐怖、欲望和焦虑。贝瑞说,他着眼于捕捉人性最自然的、最原始的一面,这也是他最触动人的地方。

  1982年,贝瑞成为培根助手。培根创作时基本与外界隔绝,工作起来激情、认真。当画的周边用简单的色彩布置好之后,培根在画面中心开始画人物轮廓,然后开始调色,去破坏、冲击原有的轮廓,油彩可能是用摔、掷或者各种方法上到画布上……但他不会让人什么都看不出来,他掌控着变形的度,“为什么他是大师,大概是因为他知道何时罢笔”。

  1989年,培根作品在纽约佳士得拍出600万美元。《泰晤士报》记者打来电话,请培根谈感想。培根说:“那是我最不喜欢的一幅画,我巴不得它早点卖出去。”如果他还活着,得知作品卖到1.4亿,他一定还会这么回答!这就是培根。贝瑞说,“我想他不是不爱自己的作品,他只是不想让炒作占用自己的时间。”

  为什么是南艺美术馆?

  风闻培根来了,从上周开始,50多家媒体蜂拥南京,甚至包括英国媒体,而国内各地的艺术家、美术馆也纷纷联络观展。贝瑞介绍,这次展出的培根百幅作品,包括绘画、素描、手稿、文献及私人物品等,都是首次示人,主要是培根中后期的作品,诞生在其颇具神秘色彩的马厩画室。

  南京并非一线艺术城市,培根首次亮相中国,为什么会选择南京、特别是才刚刚1岁的南艺美术馆?在南艺接触英国培根基金会之前,国内多家美术馆也曾前往,但英方考察之后都婉拒了。“因为他们真诚又专业”,贝瑞说,南艺美术馆此前的荷兰百年设计展、毕加索老师奥托·迪克斯展、乔治·布拉克等展览,均展示了不俗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李小山懂培根”。培根基金会对于进入中国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有合适对象,就可;如果没有,就不去。但与李小山的几番洽谈,让他们觉得:可。

  此外,和中国人的常规观念不同,这些顶级画家基金会并不一味重视最热闹的城市,他们更看重艺术的公共教育功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高端文化资源饱和,他们反而愿意到二线城市让更多民众分享培根。由于画作极为贵重,百幅培根作品到南京的高额运输、保险费用,全部由英方承担,而且展览只到南京,展完即走。

  “画还可以这样画”

  上世纪90年代,李小山第一次在英国看到培根原作,“为之震惊,喜欢到不知如何形容,就像身上发痒,你说得出来,痒是什么样子的吗?”

  去年12月8日,南艺美术馆开馆之后,引进培根就成为李小山的宏伟计划之一。一年之后,培根成为美术馆一周年压轴展。

  在李小山看来,顶级画家分三种:精神型、灵魂型、技术型,培根是精神型的。技术型画家经过努力,可以模仿,“精神与灵魂,如何模仿?”李小山说,培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身处的时代(1909-1992),绘画已经没落。20世纪是艺术家的天下,也是十分混乱的天下,而培根在其中却独树一帜,成为公认的大师,显然是由于他在绘画上的非凡成就。“培根的作品触发了人们对于绘画在这个时代种种可能性的想象,说白了,就是启发了画家,‘画还可以这样画’”。

  高端作品展来到身边,本校师生、本地艺术爱好者都可亲近大师。但在李小山看来,对国内混乱的艺术馆生态和急功近利的艺术家,也许“纠偏”作用更大。此次画展在布展上模仿马厩画室的内容构成,试图对国内艺术家的艺术生产有所启发。李小山在英国拜访了马厩画室,“只有一二十平方米,乱七八糟,和我们艺术家的‘土豪’级画室没法比。国内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成功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却没有。”

  培根之后,2014年的南艺美术馆计划中,还有多个令人尖叫的顶级大师。李小山秘而不宣,只骄傲地说:“拭目以待,你们会有眼福。” (本报记者 朱秀霞 王晓映 实习生 陆安琪)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