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与大内档案

2014年02月04日 02:45   新民晚报  

  陆其国

  在发现殷墟甲骨及敦煌藏经洞等中国近现代重大文化事件中,应该还包括抢救“大内档案”。“大内档案”即清代内阁大库及军机处档案,多为明清(主要是清)两朝五百多年间留下的总量约九百多万件历史档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但就是这些珍贵档案,由于种种原因,在清末或大量流散民间,或处于失管状态。危情之下,终于引起张之洞、罗振玉、傅增湘等一批有识之士警觉,从而采取各种方法,予以抢救整理,并取得实效。然而,在众多有关抢救“大内档案”的叙事中,傅斯年的身影似乎并未为人们充分认识。

  傅斯年开始关注“大内档案”,缘于1928年他留学归来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此时傅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筹备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年春天,傅接到考古学家马衡一封信,马在信中建议傅设法收购流散在外的大量清内阁大库档案。傅阅信后,当即去找国民党要员戴季陶、朱家骅,结果终因资金难筹而无果。傅不气馁,又找胡适、陈寅恪商议,这才有了之后傅致信蔡元培,求助收购流散在外的“大内档案”之举。说是收购,实即抢救。傅在信中写道:政治实情,全在此档案中也。且明末清初,言多忌讳,官书不信,私人揣测失实。而神、光诸宗时代,御虏诸政,《明史》均阙。以后《明史》改修,《清史》编纂,此为第一种有价值之材料……昨日适之、寅恪两先生谈,坚谓此事如任其失落,实文化学术上之大损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搁笔,且亦国家甚不荣誉之事也。拟请先生设法,以大学院名义买下,送赠中央研究院……后由中央研究院责成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之。如此,则(一)此一段文物,不致失散,于国有荣。(二)明清历史得而整理。(三)历史语言研究所有此一得,声光顿起,必可吸引学者来合作,及增加社会上(外国亦然)对之之观念。此实非一浪费不急之事也。

  傅信发出后,经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商议,终于得以1.8万元成交。翌年春,史语所由广州迁北平,傅也将这批抢救下来的“大内档案”由天津运回北平,藏于紫禁城历史博物馆午门楼。抢救档案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应用,为此,傅于当年九月筹划成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编刊会”,由他与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徐中舒等史学大家任编刊委员。其中陈寅恪、朱希祖、陈垣三位“实乃傅斯年特聘之顾问,档案收藏、整理、刊布之大旨方略,悉出其一人之胸臆,而具体业务活动则多由徐中舒负担”。“在清理这批档案的同时,傅斯年拟定出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他准备一边进行清理、分类、编目,一边刊布印行,公诸于世……遵此原则,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1年将首批整理的档案公开刊行,取名为《明清史料》”。当时刊印的档案称甲编,共10册。1936年又出版了乙编和丙编各10册。其时丁编10册篇目也已选定,因时局动荡,未能问世。直至1951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整理、商务印书馆刊印面世。曾有学人指出,“这些成果虽然是傅斯年逝世以后问世的,但里面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傅斯年于此,可谓功莫大焉。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