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遗址出土宋代瓷塑:力证蹴鞠源自中国

2014年06月20日 14:43   安徽网  收藏本文     

大运河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包罗万象。 大运河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包罗万象。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和通济渠泗县段都进行了不止一次考古发掘,两地累计出土近万件文物。淮北市博物馆因为展陈着柳孜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更名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该博物馆,寻找运河遗珍的故事。

  唐代漕运船身首异处

  柳孜遗址共出土9艘唐代沉船,其中两艘独木舟,其余均为平板木底船。不过,经过岁月的冲刷,埋在河底多年的木船已经千疮百孔。

  其中,最长的一艘船体长27米,可载重38吨。尾舵像大扫把一样的货船在我国造船史上也有重要研究价值。出土时,这艘货船只剩部分船身。而这种介于原始手握舵和垂直转向舵之间的过渡性船舵也被古船研究专家称为“淮北舵”,在我国首次出土。

  9艘沉船中,完整的并不多。官府漕运船歇艎支江船在柳孜遗址被发现时只有船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船体竟然在江苏扬州施桥出土,“身首”相距近400公里。

  宋代就有了蹴鞠瓷塑

  柳孜遗址两次考古,共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在出土文物中,一对宋代孩童抱球的瓷塑很是精致。孩童怀中的球纹理清晰,就是唐宋盛行的运动“蹴鞠”,这也证明了“蹴鞠”源于中国的结论。

  早在2003年,泗县城区便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和唐宋古钱。“去年我们又发现了一块漕运残碑,碑上残留有108个字。”泗县申遗办张伟说,根据碑文初步认定,当时清廷为革除漕运陋习,确保京师粮食安全而颁布的警戒文告。“这不仅证明大运河泗县段为古运河,主运漕米,也证明到清代,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 还没有完全丧失漕运功能。”

  因为是活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的考古挖掘不像柳孜遗址那样彻底。还有更多未知的宝藏埋藏在水下,等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