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海外流失文物幕后事

2014年07月02日 07:50   和讯网  收藏本文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是文化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型基金会,经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93年登记,创始人是著名戏剧大师曹禺。2002年10月18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中国文博界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倡议设立“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是中国第一家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公益组织。

  法治周末记者 潘琦

  6月21日上午10时,有着方罍(音“雷”,古时一种盛酒器)之王之称“皿方罍”顺利抵达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随后被海关查验放行。在流失海外近百年之后,这一国宝级文物正式回归中国,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据了解,此次皿方罍的回归是湖南省公私两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海外流失文物商代青铜皿方罍器身洽购归国积极捐款单位的通报》中指出,皿方罍器身的顺利回归,成功开创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团结合作,以洽购方式实现文物回归的新模式。

  近十多年来,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团体和个人也开始致力于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现已更名为国宝工程公益基金)就是国内第一个以抢救海外流失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

  早在2003年,在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推动下,著名港澳企业家何鸿燊向该基金捐款近700万元人民币,从海外购回了圆明园猪首铜像。猪首铜像也成为运用民间力量,通过公益方式抢救回国的首件珍贵文物。

  6月26日,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的一栋两层小楼里,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总干事牛宪锋接受了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

  流失文物很难统计

  法治周末: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是在2002年10月18日成立的,你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牛宪锋:实际上,最早在2000年左右,我就开始关注流失文物的问题。2000年,保利(集团公司)实现了圆明园的三件兽首(牛首、猴首和虎首)的回归,这个事情在当时影响很大。当时我就想,中国有很多文物都在国外,但很多连原址在哪都没搞清楚,这需要有人当成一件工作来做。后来我们就成立了中华抢救海外流失文物专项基金。

  10月18日其实是我们特意选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抢救海外流失文物。

  法治周末:海外流失文物是如何来定义的?

  牛宪锋:对于海外流失文物我们界定得非常清楚,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因为战争劫掠、非法盗掘等方式流失海外的文物。同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不可移动文物,比如石窟、寺庙里的壁画、佛雕像、建筑构件等。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是流失出去的。还有很多文物是通过正常的途径(流落海外),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所以很多问题是没有办法判定的。而不可移动文物是可以找到原址的,而且它(流失到国外的话)一定是被非法破坏的。

  法治周末:所以说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数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统计?

  牛宪锋:是的,比如联合国出具的数据只能说是一种参照。另外,外国博物馆里的展品甚至也存在一些赝品。所以,我们很难判断海外流失文物的准确数量。

  法治周末:据你了解,目前海外流失文物回流情况如何?

  牛宪锋:其实伴随着现在很多国人从国外买文物回来,很多重要的文物都回来了。以前这种事情不多,但从七八年前开始,慢慢多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文物法的修订。国家开始鼓励藏宝于民,允许私人购买文物并在市场上流通,市场开始兴盛;另外,如果你早几年去国外你会发现,国外市场上有些文物比国内要便宜。2006年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日本淘宝行动,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说中国人开始出来买文物了。结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出现在海外市场。

  需要正视的是,这些流失文物的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比如有人买来收藏,有人买来投资甚至拿回来卖掉,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只要回来就是好事。现在国家也鼓励藏宝于民,不一定非得交给国家。我花钱买东西,我想拥有它。现在人们普遍是这种想法。

  坚持反对拍卖流失文物

  法治周末:2009年,佳士得拍卖鼠首和兔首,收藏家蔡铭超拍下之后拒绝付款引发了轩然大波,而据媒体报道你也是拍卖的参与者之一。

  牛宪锋:这件事是我和蔡铭超两个人商量的,很多东西都没跟人讲。其实最早在2008年10月,我了解到佳士得将拍卖鼠首和兔首的消息后就表态反对拍卖。包括联系媒体、拍卖行和物主。但人家可以不听你的,所以也一直在想主意。这个时候蔡铭超给我打电话,说我想参与拍卖。我说我们是反对拍卖的,他说我拍卖的目的是将来不成交。

  当时我们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所以他去做了。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个消息公布之后各方的反应。我们自始至终以为这事就算完了,因为拍卖公司不会泄露客户信息。结果,事情发生后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事。

  法治周末: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很圆满的。

  牛宪锋:最后这两件兽首也是捐回来的。如果不是我们让它流拍,它也不可能捐回来。因为如果真的拍成了,这两件兽首你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当时拍卖完了之后,就有人来找我们说,这个东西便宜点你们要不要。我说我们不要,反对拍卖流失文物是我们非常明确的(一个原则)。我说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东西还给中国。结果这些文物回来的时候,就是走的这条路——法国企业买了还给中国。

  法治周末:为什么要如此执著地反对拍卖流失文物?

  牛宪锋:因为它的后果(很严重)。如果一件流失文物被拍卖公司拍成了,别的公司以后也能拍。同时,会给人一种文物保护不到位的印象。让人觉得你去把这件文物——比如一个佛头砸下来,卖到国外就能挣钱。拍卖流失文物,最终导致的是对目前整个文物保护的损害,更会刺激文物盗掘。

  我们认为,这件文物如果来路不明,是被战争劫掠的东西,现在拿来拍卖是不应该的。

  抢救重点是文物数据

  法治周末:在反对拍卖的同时,你们也促成了一些流失文物的回归——比如猪首,这其中是一个怎样的模式?

  牛宪锋:有统一的模式。首先你得“撞得上”(流失文物),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是有标准的,它要符合我们的标准。如果“撞上了”,通过我们的初步鉴定符合要求,我们就会再找三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背靠背的鉴定。如果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哪怕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就会被完全否定掉。如果三位专家意见一致,就进入下一步:谈价格。具体谈的方式和在菜市场买东西是一样的。

  法治周末:如何来判断流失文物值多少钱来避免买贵的情况发生?是由专家估价吗?

  牛宪锋:我们的专家是不参与价格判断的,只负责鉴定文物的真假和它的价值。我们认为文物鉴定专家也不能参与市场行为。文物的价格其实是有参照的,比如拍卖市场的成交记录——横向的或纵向的。所以有些文物肯定是要砍价的。

  定了价格之后,我们就去找企业募捐。但往往在这一环节上会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就说我出钱买了就不捐给国家了,觉得价格挺便宜。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它捐给国家,人家(卖方)跟你谈了半天(是)冲着公益组织来的,要是做买卖人家就不跟你谈了,直接去拍卖公司拍高价了。像这种情况就只能算了。

  法治周末:所以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

  牛宪锋:实际上,我们这个机构从最早设立,从本源初衷来讲不是紧盯着回来多少件东西的一个机构。不过,最早我们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比如一年回来多少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收藏是一件特别讲究机缘巧合的事。所以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某一件东西一定必须要回归。

  我们的重点是在抢救上,抢救什么呢,抢救文物数据——有个资料能把流失文物的原貌呈现出来。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有的“救活了”,东西回来了,皆大欢喜;没救成,只能一声叹息。

  此外,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宣传,包括我们做展览,做出版,实际上都是宣传。让人们去了解,让人们都意识到中国历史上还流失了那么多东西,国外博物馆那么多中国文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与国外博物馆关系:“立场上会打架,但业务上合作”

  法治周末:两年前,你们就提出要建立一个流失文物数据库。

  牛宪锋:其实这个数据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在我们的概念里面,数据库应该是在除基本信息之外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东西。比如你现在去莫高窟,有的壁画被“开一窗口”,被拿走的部分在哪呢?在美国的博物馆。你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那些数据要过来——完整的壁画是什么样子。虽然实物要不回来,但通过合作,至少能够看到完整的东西。这是工作的重点。

  根据目前的情况,有时一件文物可能就要出很厚的一本书。比如已经回归的佛舍利五重宝塔。我们做研究做了一年,包括修复在内。

  法治周末:你刚才提到了合作,你们和国外的博物馆是怎样一种关系?

  牛宪锋:我们跟国外的博物馆在立场上会打架,但在业务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很多国外博物馆都可以看到中国文物,有些也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就是流失文物。你可以说你是正常买的,或者别人捐赠的,我们也承认。但是,你也要承认这件文物的原址在中国,是从中国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流失出去的。我们跟很多国外博物馆都打过交道,包括我们做的图片展,都是外国博物馆提供的资料,很多都是非常积极主动的。我们各有各的立场,但我们也可以合作。

  曾经有一位美国博物馆馆长跟我说,说我特别怕你跟我要文物。我说你们有些误会,我们是合作的关系。一件文物原址在中国,你要研究它,你不跟中国合作怎么行。他不愿还回来,但是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让它回来。

  法治周末: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流失文物回归。

  牛宪锋:实际上,联合国公约也讲了,文物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回归到原址。而实际上回归原址的问题就是你要还回来的问题。当然我们不直接说“讨还”——以前还在用这个词——我们还是用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叫“回归原址”。因为强硬的方式根本就没法做。

  法治周末:强硬的方式一般是通过诉讼。但有人指出,国内文物法关于流失文物的部分是缺失的。目前文物法将再一次进行大修,对此你有何建议?

  牛宪锋:我们不是搞法律的。但是我认为,保护好现存的东西,是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实际上,流失文物并不太算得上是当务之急。前段时间就传出消息,目前中国5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像古建筑保护又做得怎么样,古建筑因拆迁而被拆除的新闻也是不断。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法治周末:国宝工程公益基金的资金来源有哪些?如何保证能够有效使用?

  牛宪锋:作为非盈利机构,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而且我们不面向大众募捐,只面向企业。因为我们这个基金太小众、专业,不适合面向大众募捐。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专款专用。接收的每一笔钱都需要签订捐赠协议,资金的具体用途会在协议中进行明确。每一笔钱都必须用于指定项目。比如做文物修复的钱就不能用来做研究,必须再去找别的钱。最后我们也会就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出具一份报告。另外,我们每年也都会进行审计。

  媒体来源:法治周末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