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收藏:亦苦亦甜

2014年10月24日 10:59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票证收藏:亦苦亦甜 票证收藏:亦苦亦甜

  对于陈嘉荣而言,一张张票证不仅记录着那段艰苦的岁月,也见证着自己的幸福。改革开放以后,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紧张的物资供应得到了极大缓解,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经过那段岁月的陈嘉荣希望通过收藏这一方式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于是他开始了票证的收藏。收藏这些票证很不容易,一些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一些是通过圈内好友的互相交换,还有一些需要到古物市场去淘。最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有些票证竟然是从废品收购站中一点点找回来的。

  为了整版票 不惜押手表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终于在二十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那段时间,票证虽然依旧有效,但比起先前,其作用显然已大打折扣,相对应的则是收藏作用的日益显现,而整版的票证也出现在了古物市场里。

  一次陈嘉荣在古物市场寻宝,惊奇地发现了1955年出版的整版布票。“那时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那时的布票可以称得上精贵,想找一张都困难,而我一下见到了整版的布票。说句实在话,看得我都眼晕。”陈嘉荣说,“既然看到了,就想收藏它,上前一打听价格,小贩出价50元。要知道在那个时期,我每个月的工资不过100多元,这一下半个月工资就搭进去了。”但即便是这样,陈嘉荣依旧觉得自己应该买下这一整版的1955年的布票。

  看看口袋里的钱,的确凑不上50元,但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想再找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陈嘉荣对小贩说:“你把这张布票给我存好了,我把手表给你押在这,马上回家拿钱。”

  为什么要如此大手笔地收藏一张布票呢?陈嘉荣表示:“我是一个生活特别节俭的人,不吸烟、不饮酒,也不给自己添置衣服。两个儿子替换下来的衣服,我就拿来穿。但对于收藏,我绝不含糊,既然自己喜欢,就要努力去完成。”或许每一位潜心搞收藏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从爱到藏,为藏而痴。为了收藏,陈嘉荣可以将妻子送给他的裤子退掉,也可以把饮茶的习惯戒掉。

  “望着这一版一版的票证,我着实喜欢,经常一看就是一天。”陈嘉荣说。

  寻觅老票证 废品站里淘

  陈嘉荣一直在思考,哪里才是最容易发现老票证的地方。想来想去,他觉得废品收购站里恐怕能有意外的发现。他期待着能在这里“变废为宝”,也期待着自己的努力能令藏品日渐丰富。

  “红桥区的三个废品收购站,南开区的两个废品收购站,这都是我的据点。”陈嘉荣说,“这些废品收购站我都跑熟了,到了那里,见到废物我就一通拨拉,俨然一个拾荒者。废品收购站的仓库阴暗潮湿,废品堆积得有尘土霉味,这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我来说,简直是受罪。起初我就在里面一张张地趴着看,后来身体实在撑不住了,就把废品买回家。高出市场价三倍的价格把废品买回来,一番挑选过后,再以平价卖出去。里外里就是一个字—赔,但赔我也心甘情愿,赔我也乐在其中。”

  在废品收购站的寻宝过程中,陈嘉荣的确发现了一些藏品,透过藏品也还原着当时的场景。“我找到过一张天津市东郊区大毕庄人民公社南河庄生产大队的证明信。信中说,南河庄生产大队因搞积肥需要旧胶鞋一双,凭这封证明信可到物资回收部门买一双旧胶鞋。天津市北郊区霍庄子人民公社芦新河生产大队,在1967年时因为农业需用破旧衣服,也要凭借条子去购买。还曾找到1963年市防汛指挥部对防汛人员的粮油补助办法,其中就写道:凡经区指挥部统一组织的防汛队伍,去第一线的每人每天补助食油一钱……通过读其中的文字,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物资紧张的状况,也能看得出票证在当时的中国是多么重要的物品。”

  望着这些票证,陈嘉荣不禁感叹:“票证收藏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浓缩历史、浓缩人生,记载着人间沧桑。很多人喜欢把票证称为‘历史生活的活化石’,我认为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现在的日子这么好,再拿出这些票证来看,脑海中仿佛就浮现出当时拮据和窘迫的生活场景,当然也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当年点灯需要灯泡票、电池需要电池票、火柴需要火柴票、烟囱需要烟囱票,吃糖有糖票、吃粮有粮票,酱油、花生、面条都得用票……”

  望着手中的票证,有些是陈嘉荣生活中的留存,里面记录着自己的家庭曾经的日子;有些是从古玩市场淘到的稀缺票证,通过淘宝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你来我往,互相交换,增添着自己的收藏门类;还有些则是从废品收购站一张张地捡来的。透过这一张张纸片,这位被称为“票痴”的收藏家,记录下了无数人的艰辛、欢欣、忧愁和向往。

  做成展示板 分享全社区

  “现在人们去超市,大包小包拎回家不少东西,无论是刷卡还是付现金,都显得那样的轻松无比。更多的年轻人还会选择在网上购物,这些在物资贫乏的票证时代简直就是神话!”陈嘉荣说,“这些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二十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拿出来看我今天收藏了这么多票证,收藏的就是历史。我觉得这些票证仅仅存留在我的手中,意义并没有完全显现,应该拿到社区、学校,让上年纪的人与我一同抚今追昔,追忆当年的艰苦岁月;让没有经历过票证时代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往事,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在家人的参与下,60块长1米、高0.6米的展板制作完成,每一块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展现,而且配有藏品原件。

  介绍起自己的展板,陈嘉荣表示:“我把所有的票证分门别类,整理出粮票版、布票版、奇迹版、文史资料版、介绍信版……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将这些展板拿到社区的广场上进行展览,很多在家休假的人纷纷聚拢过来。一些老年人拉着我的手说,看着你的这些展板让我一下子回到了那会儿,那会儿日子可真不好过。还有‘80后’说,这枚粮票也在他的记忆中出现过,虽然那时年纪还小,印象不深,但的的确确有轮廓。还有一些年纪更小的年轻人没见过票证,他们透过看展板也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一边展示自己的展板,一边做讲解员,陈嘉荣说:“依我看,票证收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的好教材。”

  在陈嘉荣收藏的票证中,有一些珍贵的“奇票”,河南省镇平县1965年发行的临时食用油票,面值分别是“5分5厘和1钱6分5厘”。“这些面额小得让人不可思议的油票究竟该怎么用呢?难道真有人这么精确地去测量那一勺油是不是1钱6分5厘吗?”参观者不时向陈嘉荣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此陈嘉荣还真是专门研究过,当年这样的小面额油票,就是让食堂师傅在卖饭菜时,为菜上点上一勺油用的。陈嘉荣还有一张面额为1厘米的布票,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行的布票,小得可怜的布票同样不是购物用的,一厘米的布裁成一条恐怕也做不了什么,这样的小面额布票是用来找零的。还有一张1973年天津发行的全国独一无二的面袋布票,每户居民限量3尺白布,专门做面口袋用。除了这些还有一个窝头需要票,一立方大粪需要票,这些现在看来“奇葩”的票证在当年是人们离不开。

  来源: 今晚经济周报

文章关键词: 收藏票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