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妙墨藏民间:记苦禅先生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册页

2014年11月07日 11:26   人民政协网  收藏本文     

李苦禅先生晚年依旧坚持临帖 李苦禅先生晚年依旧坚持临帖 一九六四年李苦禅为张君秋书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 一九六四年李苦禅为张君秋书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 李苦禅为张君秋书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 李苦禅为张君秋书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

  最近偶有朋友送来一本册页,全部是李苦禅先生的书法,极为少见。令我更为惊讶的是苦禅先生书写的全部是毛主席诗词,完成的时间是1964年,“文革”前二年。

  苦禅先生没有沿袭齐白石老师诗、书、画、印,四马齐驱的路子,而是执行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师训,没有去捉刀篆刻,转而广泛地收集、整理和临摹大量的碑帖与金石拓片。他以泛览与精琢,书写与勾勒并举地反复体会其笔意。在他遗留的临帖稿纸中我们会看到夹在其中的鸟、石等笔意,由此而看出他在临帖时的思考。书法与绘画的融会贯通和实践积累使他成竹在胸,归结出了“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的精辟观点。

  从整本册页来看,起承转合,书写时间不长,几近一气呵成古拙雄浑,完整大气;行草章草兼施,汉隶魏碑相揉,以写意美之灵魂施于通篇的书写之中,似如古代先贤之遗韵,又含当今杰烈之气概,比如《长征》的起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势如破竹的诗句一并进入眼帘,这种“诗”与“书”的合璧与和谐,犹如一支世界名曲在由一位卓越的钢琴家演奏,直入心魄。又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一行动势强劲,字字带着激情。

  李苦禅先生泛览行、楷、隶、篆各大名碑名帖名家,特别是对李北海、黄道周、郑道昭、爨宝子等文质相宜、大气强悍、拙朴雄浑的名家书风,吸纳丰沛,兼容并蓄,这与他“山东大汉”的秉性不无关联。

  李苦禅先生年轻时在北京大学赴法勤工俭学会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边干“铁床子”活,边学习。巧的是他的铁床子和毛润之先生的挨着,“润之先生经常去干革命了,我的铁床子磨热了,就到他的床子上去干”,苦禅先生如是说。正因为这段同学之谊,给先生提供了胆量和机会。

  解放初,中国画被边缘化,尤其是花鸟画,认为它“不革命”,“不能为人民服务”,所以苦禅先生就被派到工会负责购买电影票,买回来要负责分,多出来的要负责退。我很难想象连油票、面票都分不清的苦禅先生是怎么样完成这项工作的。

  平均每月10块钱的“工资”,不够花,上顿接不上下顿了,愁啊!文人嘛,常常是借酒浇愁!此时他想起了老同学毛润之———新中国的主席毛泽东,于是借着酒力,执笔挥毫,狂草长书,一封请毛主席帮助安排工作的“陈情表”完成了!当然结局是圆满的,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来家看望,并给徐悲鸿院长写了一封信,请他予以解决。随即徐院长安排他到国画系去上课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诗词陆续发表,集成书法集,编成歌曲唱。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周恩来、陈毅、朱德、董必武等人也纷纷有诗作面世,刊于报纸。特别是毛主席与柳亚子的唱和,更受关注。在介绍和讲解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当然也普及了一些古典诗词知识,我们这一代也借此机会读了些唐诗宋词。至于批判古典诗词为“四旧”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行动”,则是在两年之后的1966年才发生,好在我们也借着“唐宗”“宋祖”的广泛推广和朗诵演唱沾着了一些“风骚”。

  册页的尾部苦禅先生写了很短的跋,更增加了它的文化内涵。他是书写给谁的呢?君秋先生,即张君秋先生。

  这本册页不知何故流入他人之手,不知几经曲折被现在的藏家收购,他未来是否还要如何周折,不得而知。从古至今名人真迹不就是这样被人们保存下来的吗?

  记得“文革”后期苦禅老人应张君秋先生之邀到他家去做客,我和李燕陪同前往。张先生尽力想把这难得的相聚安排得好一些,但是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是:两个宽窄不同的桌子拼在一起,铺着新买的桌布,小碟和碗筷质地都是好的,但不成套。张先生笑着表示歉意,“这些都是抄家剩下的,有什么就用什么吧!”这些“不足”并没有影响欢聚的气氛,两位老友谈戏、聊画,连说带唱地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事后苦禅先生给张先生作画一幅相赠。

  1980年,文化部批示中央美院拍摄四位老师(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的教学片。《苦禅写意》是苦禅先生的教学纪录片。按老人的说法:“不懂京戏就不懂写意艺术”,所以导演在李燕的建议下拍摄了一组苦禅先生与张君秋、李万春、何顺信等人清唱的镜头,十分生动自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写到此处,喟叹良久。苦禅先生、君秋先生、李万春先生、何顺信(张君秋琴师),那些优秀文化艺术的“载体们”,一位一位极富成就的艺术家们已经纷纷远离而去了,而我们呢,也已经步入“夕阳无限好”的年华。

  今年是红军长征(1934年—1936年)的80周年,在纪念红军历史上这一艰苦卓绝辉煌一幕之时,翻阅这本册页,面对着苦禅先生的书法作品,吟诵着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仿佛又站在这些老人的身边。小小的册页,竟引发出如此深沉而丰富的回想,为什么呢?因为它发出的是一种呼唤,是一声声不懈奋进的号角。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不息的正能量啊!

  (作者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艺术顾问、李苦禅先生儿媳)

 

文章关键词: 李苦禅妙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