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教师收藏日军侵华物证3000余件30年

□记者刘瑶文许俊文摄影
本报讯71岁的郑州退休老教师李海生坚持收藏日军侵华物证30年,藏品三千余件,并自找空间展览,只为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昨天,他的第一号藏品“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日本军刀更是首次示人,而之所以这样做,正源于国仇家恨的交织。
“抗战胜利纪念日快到了,我想把这个给咱郑州人看看”
推开郑州市建新街小学艺术教室的门,满满四大玻璃展柜的展品,还有数不清的摆件挂件映入眼帘,恍惚间还以为来到了抗战纪念馆。
昨天,在热心市民李海生的邀请下,记者来到他的艺术教室兼“日军侵华物证展览馆”,见识老先生精心收藏的一把日本军刀。
这可不是一般的军刀,李海生一丝不苟地介绍,“这是郑州受降时接收的,一直珍藏没拿出来过,快到抗战胜利纪念日了,我想让咱郑州老百姓看看!”
长约一米的军刀,掂起来分量十足,铜柄上缠着铝丝,镌刻着四朵樱花,拔出鞘来,寒光逼人。刀鞘上介于黄绿之间的日军草色漆依稀可见,用白漆书写的“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略显褪色斑驳。
“从刀柄的材质上推断,应该为大佐级别的军官所有。”李海生说,这把刀也是偶得。十五年前,他照例得闲时跑去太原南宫附近的夜市转悠,四处打听哪里有日军侵华的相关物件,一个小伙子就拿着刀出现了。
“他说家里长辈是老八路,这刀是从国民党军队手里得来的,我一看可乐坏了,上面写的是咱郑州受降纪念,对咱郑州人来说意义非凡。”李海生两眼放光,“我故意撇着普通话跟他砍价,最后花了五万买到手。”
丰富藏品堪比博物馆,每一段都有故事
除了军刀这个一号藏品,李海生还收藏着日本国旗、军装衣帽、枪弹、报章资料等,琳琅满目,每一段背后都有着曲折的历史。
有 一把日本短刀,也是李海生十多年前从太原淘来的,“为啥说它坎坷呢?刀柄上的‘抗日杀敌’四个字就能告诉我们!”原来,李海生仔细观察得出了这样的推测: 短刀最初为日本人所有,后被中国军人缴获,刻上了“抗日杀敌”明志,不知何故又被侵华日军或者伪军夺了去,用漆覆盖了这四个字,而最后一次变化显然是重回 中国人之手,因为那层漆又被人为剥掉了。
有一张纸已泛黄的在中国战死日本将官名单,上面有每个人战死的时间和地点。“名单上的吉川贞佐,1940年5月17日在开封陕甘会馆被刺杀,这段历史经开封当地的民间文史研究学者证实,确实存在,当年是被孤胆英雄吴凤翔击毙。”李海生显然做了不少查证。
对日军侵华物证的收藏,几乎花光了李海生的全部积蓄,衣着朴素、手机只有电话和短信功能,他却毫不在意。“之所以这样做,是国仇家恨堆积在一起了,没有受过伤的人不会懂。”李海生感慨道。
原来,儿时本在安阳的家被日军摧毁,李海生随家人逃到郑州。他的哥哥也被日军的炸弹所伤,头部留下两个永久的疤痕,还一度影响他娶妻。这些伤痛也在李海生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成就了他如今的家国情怀。
今年71岁的李海生,身体硬朗,1米75的个子,挺拔矫健。退休后他还在教孩子们学钢琴,教室也就成了日军侵华物证展览馆。上课之余,他都会就着实物、给孩 子们详细地讲述那段历史。此外,古玩城里还有另一间展室,收藏着两千余件抗战相关的老物件。比起爱好,做这些对他来说更像责任,“证据我都有,日本人别想 再抵赖。”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