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文保让文物的生活更有品质

2015年10月30日08:57   和讯网  收藏本文     

张艳红在数据监测平台前工作 张艳红在数据监测平台前工作 各种高科技文保设备 各种高科技文保设备 天津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数据监测平台 天津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数据监测平台 离子色谱仪,能监测馆内是否存在有害气体 离子色谱仪,能监测馆内是否存在有害气体

  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珍贵的历史遗存,如今,很多文物静静地“躺”在各地博物馆的展台中,让观众领略历史沧桑留在它们身上的印记。

  如何让博物馆中存放的这些珍贵藏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存放、展览?除了传统文保方式之外,当前一些博物馆引进了高科技设备,对文物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和保护。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天津博物馆走在了全国前列。天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张艳红是这里的高科技文保工作者之一,可以说,她的工作对文物在博物馆中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张艳红就像一个“侦探”,每天都在寻找环境中的可疑细节,她早上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伴着室内服务器机柜嗡嗡的响声,对着电脑屏幕浏览各种数据

  当记者走进张艳红工作的地方时,很难将这里和陈列着各类文物的古香古色的博物馆联系起来。房间里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实验仪器,一个储物柜中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很多测定环境温度、湿度、紫外线等数据的便携式设备,墙上的大屏幕上时时显示着各种监测数据,俨然一间现代化的实验室。

  张艳红介绍,她工作的地方便是天津博物馆的高科技文保的“终端”,为这个博物馆提供高科技文保技术支持。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名叫“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的数据平台,这套系统是天津博物馆2014年配备完成的。它是将数字式的监测手段、无线联网的通讯方式和电子式的控制方法完整结合的现代化文保技术,具体说来,在博物馆内各个展柜以及文物库房中安放有200多个智能环境监测装置,另外,室外还有一个气象监测站,这些装置每半小时至45分钟,将其监测到的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紫外线强度等数据,无线上传到计算机服务器中,经过服务器处理,再将数据显示到眼前的大屏幕上。张艳红的工作就是在海量的监测数据中找出问题,即哪些文物所处的环境不符合文物保护的需要,努力为文物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

  张艳红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是否会造成对文物的侵害,仅仅依靠保管员用肉眼观察而得出结论,如今运用这套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人们能更加及时地通过文物周边的环境发现问题。张艳红就像一个“侦探”,每天都在寻找环境中的可疑细节,她早上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伴着室内服务器机柜嗡嗡的响声,对着电脑屏幕浏览各种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查看馆内有无环境异常情况,而且每个月她还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力求找到不同季节环境变化的规律,以供各个文物展厅未来创建预防性调控措施,更好地保护展厅内的文物。

  张艳红已经在天津博物馆工作了7年时间,如今高科技为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监测系统24小时工作,张艳红和同事一旦发现哪件文物周边环境出现异常,便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在很多人看来,每天和无穷无尽的数据打交道,着实是一份枯燥的工作,张艳红的感觉却并非如此。她说,很多时候要看的参数太多,感觉每天时间过得飞快,“从这

  些数据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虽然同处博物馆内,但是每个展厅的环境各有不同,比如一楼和五楼的展厅环境差异就很大,因为五楼有天窗,尤其是夏天,室内容易受热,这里的环境对于文物的影响就比一楼大很多。不仅如此,即便是放置在同一楼层的文物,由于展柜本身大小、密封性、位置,甚至生产厂家不同,其中文物所处的环境也会有差异。更有趣的是,就算放在一模一样的展柜中,文物质地不同,其对环境的敏感度也会有很大不同。”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的张艳红,已经在天津博物馆工作了7年时间,如今高科技为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在博物馆安装这套监测系统之前,文物展厅里放置的是“普通数显温湿度表”等监测仪器,张艳红每天的工作就是跑到展厅里抄取表上的数据,“其实每天上楼、下楼,多跑些路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是当时的仪器没有数据存储功能,有时一天之中一个展厅内的环境变化会很大,那时一天人工抄录加上整理数据,最多只能到展厅跑两趟,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反馈。”

  如今,这个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因为这套监测系统24小时工作,张艳红和同事一旦发现哪件文物周边环境出现异常,便能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每当新展览布展之前,她也要和同事对展厅的布展环境做一个评估,各项指标都符合文物陈列的要求后,展厅才能进驻展品。

  事实上,高科技文物保护工作不仅需要计算机、考古和历史知识,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化学知识,比如博物馆工作人员会使用离子色谱仪,监测馆内是否存在有害气体,并将其进行量化

  “现在,根据这些监测数据,我们进行预防性文物保护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对文物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控,比如在夏天多雨而潮湿的日子里,可以通过在周围放置一些调湿材料或安装除湿机等方式帮助文物防潮,在新布展的展厅里,还可以放置能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材料,保证文物所处的环境达到文物保护的标准。”张艳红说。

  事实上,高科技文物保护工作不仅需要计算机、考古和历史知识,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化学知识。她指着一台仪器说:“这是离子色谱仪,通过它我们能监测馆内是否存在有害气体,并将其进行量化。”

  张艳红为记者演示了离子色谱仪的使用方法,只见她将待测样本溶解在水中,之后用针管将液体注入离子色谱仪中,再用配套的电脑软件完成检测分析,“实际上,离子色谱仪不仅可以用来测定环境中的污染气体,对于文物修复的过程也有很大用处。”

  张艳红曾参与过青铜器、泥人、铁器等文物的修复工作,过去这项工作仅凭修复人员的经验完成,如今她和同事在修复文物之前,会使用离子色谱仪等分析仪器为文物做一个全面的“体检”,“比如修复青铜器前,我们可以提取一点它身上的疏松锈蚀物,将其溶解在水中,并在离子色谱仪上做分析,看看其中是否存在有害离子,这样一来,在修复和保护中将更加有针对性。”

  在这些高科技保护技术的支持下,未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有针对性地为各类文物实施环境调控措施,安排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所有文物以更加完美的面貌迎接参观者。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文并摄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高科技文物文保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