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抗战遗事(图)

2015年11月14日09:4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陈寅恪(1890年至1969年) 陈寅恪(1890年至1969年) 陈寅恪《俞曲园病中呓语跋》,刊发于《清华周刊》五二九号。 陈寅恪《俞曲园病中呓语跋》,刊发于《清华周刊》五二九号。 各校援助19路军的消息,刊载于1932年3月5日的《世界日报》。 各校援助19路军的消息,刊载于1932年3月5日的《世界日报》。 陈寅恪等致电国府的文章,刊载于1932年3月5日的《世界日报》。 陈寅恪等致电国府的文章,刊载于1932年3月5日的《世界日报》。

  原本深居书斋、埋首故纸中的学者们,在民族危亡之时或激奋或哀沉、或明言或暗喻,都在表达对日寇侵华的愤恨,都在忧思国家命运的走向。

  “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危急;紧接着,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妄图速战速决。此刻,陈寅恪走出书斋,与容庚、吴宓、叶崇智、俞平伯、吴其昌、浦江清等学者一道,向当局请愿,痛斥投降主义,请求政府坚决抵抗。于是,便有了一篇不为后世研究者所知也至今未被提及的陈氏“佚文”,该文刊发于1932年3月5日的北平《世界日报》之上。

  该电文被记者冠以“陈寅恪吴宓等电国府,质问对日方针”的醒目标题。从报道中提及的“昨日”与记者落款的时间来看,可以确知陈寅恪等致电政府的时间为1932年3月2日,正是在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当然,这样公开质问政府决策的电报,是没有得到任何当局正式或非正式答复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报纸的同一版面上,与陈寅恪等通电同时发布的,还有一则“各校积极援助十九路军”的报道,还提到了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的援助抗战之实际行动。报道称:“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因鉴于沪战发生,各方捐输,多偏重于慰劳助饷方面,对于伤兵救护一层,似有偏废。且近日沪上来人及来信,亦均以伤兵医药不足为言,适值斯时协和医院华籍医士百余人有赴沪组织伤兵救护医院之议,因绌于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该会遂议定由全体同仁,每月捐薪五千元,暂以三个月为期,即以此款协助”。作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一员的陈寅恪,应当也在捐薪之列,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为19路军的伤兵救护工作助力。

  在捐薪议案集体表决通过后,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还以集体名义发布了致国民政府公开电报,郑重建言政府,反对撤兵妥协及成立中立区,并提请收复东北失地。这封集体公开电报,应当是清华教职员全体签名通过的,陈寅恪自然也应当知情并签了名。

  在与《世界日报》同一天出版的《清华周刊》第529号上,陈寅恪的一篇短文位列首篇刊出,题为“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全文只有500余字,此时此刻撰成并发表,究竟又有何深意呢?原来,俞曲园,即俞樾,俞平伯之父。他逝世于1907年,数年后,有人传出他在逝世前写了9首“预言诗”,还曾自言:“余死后二百年世界,尽在此矣。”对这组奇特的“预言诗”,有人疑为伪作,有人惊为奇著。但1932 年,俞平伯对此诗曾加以注解,陈寅恪此刻又为之加上跋语,似乎真伪问题可以搁置不论了,遗诗的内容却着实耐人寻味。

  陈跋中称:“天下人事之变,遂无一不为当然而非偶然。既为当然,则因有可以前知之理也。此诗之作,在旧朝德宗皇帝庚子辛丑之岁,盖今日神州之世局,三十年前已成定而不可移易。”这实际上是肯定了“预言诗”的预言,认为俞曲园可能在30年前就预见到了日寇侵华的重大事件。陈跋中所谓“三十年前已成定而不可移易”之说,可能就与俞诗的第二、第三首相关联,诗云:“无端横议起平民,从此人间事事新。三纲五常收拾起,大家齐作自由人”;“才喜平权得自由,谁知从此又戈矛。弱者之肉强者食,膏血成河遍地流”。如今看来,这两首诗的确是在写推翻帝制、民国建立之后的中华大地,并未真正安宁稳定,而又呈现战局四起之状。但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战局,主要是各军阀之间的割据纷争所致,而陈寅恪作诗跋之际的最大战局,则是日寇侵华危局之下全民族的抗战。

  应当说,“预言诗”与中国抗战之间的时局契合,可能只是巧合。但这一巧合,却充分映照着类似陈寅恪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为巧合的是,陈寅恪等坚请抗日的通电,与预言诗的诗跋,在同一天发表出来,一是发表在北平市内的主流报纸之上,一是发表在清华大学的校内周刊之上。虽说这无疑更是巧合了,但确也印证着在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之际,以陈寅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自觉承载着的“救亡之责”。他们不但在教育界、学术界内奔走相告,还以一己之力向民众与政府大力呼吁着,抗战救亡确已刻不容缓。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8年艰苦抗战的大幕开启,北平也随即沦陷。在日军直逼平津之际,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陈寅恪毅然随校南迁,几经跋涉,避居岭南,终其一生。其间,更坚拒日伪邀其赴上海讲学的请求;从昆明到香港、从香港到桂林、从桂林到广州,历尽艰辛,在眼疾日重终致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师生们共赴国难始终。(肖伊绯)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陈寅恪抗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