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架起艺术与观众间的桥梁

2015年12月10日14:21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林苗苗)从2006年起,中国美术馆活跃着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致力于让艺术走近更多的人。他们以默默的辛劳和奉献,成为联系美术馆和社会公众的桥梁。

  如今,这支1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平均每年服务观众6万人次,服务范围包括展厅导赏、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

  崔暖华老人在中国美术馆当了7年志愿者,深得观众好评。“记得当志愿者第一个导赏的展览是《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当时我完全是个新手,而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那么深厚。”崔暖华回忆。

  为了做好导赏、服务于观众,崔暖华平日里不断从报纸杂志、史书资料、研究报告里积累素材。在外参观游览时,看到任何可能对导赏工作有用的东西,她都会用心记下来。靠着这样的努力,崔暖华一次次成功完成各种专题展览的讲解任务。

  庄则平退休前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国美术馆从事志愿服务多年。她十分关注青少年的美育工作,主动联系府学小学、和平里四小、165中学、北京二中等,让学生们一次次走进中国美术馆。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弘扬美,感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升华。”庄则平说。

  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辛勤努力下,2013年,中国美术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单位”,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被评为“全国美术馆优秀志愿者队伍”。

  采访中,中国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者给美术馆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改变,更多实现了美术馆的功能。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说:“通过志愿者们的导赏服务,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展览内容,有助于激发更多人对艺术的兴趣,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职能。”

  他表示,这些年,在中国美术馆几乎所有的公共教育工作中,志愿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近期举办的“艺术的圣殿、文明的传递——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坊”中,孩子们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引导下拿起画笔,画出各种不文明行为,向不文明说“不”。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只有5、6名工作人员,每年要举办上百场各类活动,这一切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奉献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正不断完善志愿者培训、保障体系,让志愿者更好发挥联系美术馆和社会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杨应时说。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志愿者中国美术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