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核雕师承莉君:方寸之间描绘大千世界
2015年12月24日16:03 新华日报 收藏本文
在有着悠久核雕传统的苏州光福舟山,承莉君的名字颇为著名。1980年出生的她,是核雕界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在各种全国性赛事中屡屡获奖。
说起承莉君走上核雕之路的过程,可谓阴错阳差又命中注定。承莉君毕业于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时还利用寒暑假去上海学过动画,毕业之后最初留在苏州一家动画公司工作。“那时候动画比较热门,不过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因为动画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你画什么就画什么。”承莉君对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不起兴趣,最终决定回家学习核雕。
承莉君学习核雕有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她父亲就是以前雕刻厂的艺术总监。“可能是家庭氛围熏陶的, 她小时候就喜欢涂涂画画,我做核雕的时候她也喜欢看一看,高兴起来就切几刀。”承莉君的父亲对女儿回来学核雕也很高兴,毕竟自己的手艺能够传下去了,但随后他也发现事情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大的问题出在两代人对核雕艺术的理解上。承莉君美院出生,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绘画技能,一开始总是会画一些很复杂的图案。“我爸爸就嘲笑我,说这个怎么能刻出来,刻到后来核都不剩了。”初出茅庐的承莉君很不服气,有时还和父亲争论。“说实话我还蛮生气的,我承认理论的东西她懂得多一点,但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经验上肯定要比她丰富得多。”承莉君的父亲对女儿这样的“学院派”也不以为然, “他们有他们的理念,但我们有我们的想法。”
好在父女之间毕竟好沟通。跟着父亲学习了一段时间,承莉君才明白核雕和绘画的区别。 “画画是做加法,核雕是做减法,画得越复杂,雕刻的时候切掉的就越多。”承莉君承认,“你画得再好,不能在橄榄核上雕出来,也是白搭。”也正因为此,她深刻体会到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在方寸之间展大千世界,是核雕艺术的难点,也是魅力所在。
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承莉君的听力不太好。“她得戴着助听器,我也得很大声说话。”说起这件事,承莉君的父亲很是愧疚。原来,出生不久的承莉君身体比较弱,经常发烧感冒,大多数时候父母都带着承莉君去苏州市里的医院看病,但来回一趟比较麻烦,有时候为了图方便,就在村里的医疗站打个针,“赤脚医生也没告诉我们打庆大霉素可能会有副作用,等发现她听力有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是哪次治疗造成的。”还算幸运的是,承莉君并非完全听不见,但因为耳朵不好,她个性相对内向,说话也是细声细语的。
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核雕作为一门需要心静的手工艺,让承莉君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本身就很难受到外界的干扰,再加上有父 亲这样的名师教导和自己沉下心来的努力,承莉君进步很快。在最初学习核雕的那段时间,她每天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在工作台上雕刻,哪都不去,一天雕刻十几小时。“以前我很鼓励她要这么认真,现在我反而要劝她,注意让眼睛休息。”看着女儿这样,父亲是既自豪又心疼。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承莉君的作品《风景八仙》手串获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最高级奖);《八大美女》手串、《李清照》、《八仙祝寿》单件分别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创新艺术金奖”和“银奖”;今年刚做好的《清明上河图》,也获得了“2015‘艺 博杯’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承莉君的作品,除了技法高超,更在于她的不断创新。她目前花了最长时间的,是去年做的《普天同庆》,从构思到最终完成,花了半年之久。她撷取古代民间传说中“群仙祝寿”的故事题材,将神仙人物分成几个大组,用疏密对比、错落有致的手法,把单调的人 物活动相互联系起来,顾盼照应,构成一幅规模宏大的“祝寿图”。而今年承莉君又挑战了《清明上河图》,将立雕、深浮雕和镂空雕三种技法相结合,把繁杂的景物统一纳入普通的果核之上,难怪展览时一拿出来,就有人感慨“不愧是大师的作品”,这与400多年前《核舟记》中所写如出一辙,“嘻,技亦灵怪矣哉!”
从古至今,核雕艺术能一直流传下来,也经历了起起落落。过去核雕艺术一直鲜有传承人,在90年代整个光福舟山甚至都没几个人做了。随着文玩市场的兴起,核雕 逐渐受人重视,在2007年之后,更是呈现红火的趋势。这直接导致从事核雕的队伍飞速壮大,目前全村有上万人在做这一行,很多80、90后也纷纷加入。
“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承莉君说,由于这行比较赚钱,一些人学做核雕,主要是冲着钱去,甚至有些原本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也在金钱的诱惑下迷 失了自我。“有人就觉得我先赚够钱,买了房子车子,再去好好做核雕,这是不可能的。”承莉君在学习中体会到,手艺是不进则退的,“做细的能做粗,但做粗的 很难做细,而且你一旦做烂的做多了,不仅市场不会认可你,手艺也就荒废了。”
在这点上,承莉君感激父亲一直在鞭策自己。“他总对我 说,人不能太短视,不能向钱看,要向前看。”承莉君说,很多客户来订货,其实也不太懂核雕,“原本需要半个月完成的东西,你偷工十天就完成了,看似你每天多赚了钱,实际上你既亏了良心,又亏了手艺。”作为80后,承莉君很少用微博微信,她也不像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待在店里,而是静静地在家里雕刻。“我现在坚持只做精品”,承莉君表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东西,让作品说话。”
本报记者 徐宛芝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